正文 巡視宇宙的“哈勃”太空望遠鏡--1990年(2 / 2)

從烽火台上的滾滾狼煙到快馬傳遞的郵驛,再到如今“零距離”的互聯網傳播,在信息傳遞這一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無不包含著人類的智慧和汗水。互聯網是人類發展史上偉大的裏程碑,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20世紀60年代,隨著美蘇冷戰的加劇,美國國防部害怕僅有的一個集中軍事指揮中心被蘇聯的核武器摧毀,那樣的話,全國的軍事指揮將會陷入癱瘓狀態,其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一個由多個分散的指揮點構成的指揮係統,某些指揮點遭到破壞後,其他的指揮點則不會受到影響,而這些分散網點的相互連接則要通過某種形式的通信網。為此,美國國防部組建了高級研究規劃署(英文為ARPA,音譯阿帕),其核心部門之一叫做信息處理技術辦公室。從此,對阿帕網的研究開始了。

1962年10月,美國國防部請來了科學家約瑟夫·蘭克裏德擔任高級研究規劃署信息處理技術處的負責人。他把一大批專家學者團結到阿帕網周圍,戲稱銀河網絡,這些人後來都是研究網絡的中堅力量。

1966年,33歲的鮑姆·泰勒接任信息處理辦公室的主管,他的辦公室有3台電腦終端,必須使用不同的操作係統和上機步驟,使用十分不便。這個時候,泰勒從高級研究規劃署申請到100萬美元的經費,準備實施不同類型電腦主機聯網的試驗。

到了1969年,聯網工作開始了實質性的進展。聯網試驗在位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斯坦福大學等地的四台高級計算機上開始。通過招標,羅伯茨把項目交給了BBN公司,當這個項目完成後,電腦網絡具有曆史意義的時刻便來臨了,相隔數百千米的兩台主機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對話。

1972年10月,第一屆國際計算機通訊會議在華盛頓開幕,網絡先驅者一致決定成立國際網絡工作組,計劃以阿帕網為基礎連接全球大大小小的網絡,已在斯坦福大學任教的文特·塞爾夫博士當選為工作組主席。他和卡恩的研究成果TCP/IP協議為互聯網的成功實現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隨後,互聯網便以極快的速度向全世界的各個角落滲透。

為了表彰塞爾夫和卡恩為發展互聯網作出的傑出貢獻,1997年12月,美國時任總統克林頓為他們頒發了“美國國家技術獎”,而塞爾夫則被後來的人們尊稱為“互聯網之父”。

1990年,阿帕網正式關閉時,互聯網上出現了以超文本鏈接方式提供信息交換服務的“萬維網”。

超文本的特征是閱讀的跳躍性,通過鏈接方式來組織網絡資源。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用這種技術為人們在網上搜尋、瀏覽信息開辟出一條合適的道路。蒂姆早在1980年就編寫了一個名叫“查詢”的軟件來管理自己的資料,初步形成了後來萬維網的概念。

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希望蒂姆用軟件把世界各國物理室的信息組織起來,供同行科學家分享。1989年的夏天,蒂姆在紫丁香花的啟示下產生靈感:既然人的神經係統可以通過神經元的鏈接傳遞花香的信息,網絡的資源也完全可以用超文本鏈接方式組織。1990年10月,他成功地開發出第一套服務器和客戶機軟件,並將其定名為“萬維網”,簡稱WWW或Web,蒂姆也因此獲得了“萬維網之父”的美稱。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一個網絡化的時代,互聯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為世界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計算機網絡已經廣泛應用於生產過程自動化、行業經營管理、辦公自動化等領域,並在電子郵政、綜合業務數據網等方麵進一步發揮其作用。在信息業中,最喧鬧的聲音來自廣告商、營銷商、娛樂公司以及零售商,但是更多的用戶把互聯網絡視為實用的媒介,而不是廣告營銷、娛樂和購物的手段。人們通過互聯網可以存取世界各地的文件、圖片、聲音、動畫以及數據庫,這個平台使不同地域、不同語言的人們實現了互通與交流。

科海拾貝

蒂姆·伯納斯·李--國際上公認的“萬維網之父”。謙遜低調的為人,使他的知名度遠遠沒有他的成就那樣引人注目。在眾多的榮譽麵前,蒂姆表現出謙虛大度的科學家風範。在“千年技術獎”頒獎儀式上,他說:“我並不是完全靠自己建成了萬維網。萬維網最讓人激動之處就在於它是很多很多人,靠著巨大的精神作用聯係在一起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