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生命的選擇(思想者經典隨筆係列)(1 / 3)

超越生命的選擇(思想者經典隨筆係列)

序章

序言

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1905年6月21日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薩特的父親讓—巴蒂斯特·薩特(Jean—Baptiste Sartre),是位海軍軍官。1904年,他娶了一位出身名門的漂亮姑娘安娜—瑪麗·施韋哲(Anne—Marie Schweitzer)。在薩特出生後的第二年,因患瘧疾去世。薩特在《文字生涯》中回憶道,父親之死“是我一生中的大事”,他的死給我母親套上了鎖鏈,卻給了我自由。父親的早死,讓小薩特享受到沒有父權壓迫的自由生活。

薩特是在他的外祖父家長大的。外祖父夏爾·施韋哲是位學識淵博的語言學教授,讓薩特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熏陶。但薩特在三歲時遭遇不幸,他得了右眼角膜翳,眼睛開始斜視,後來右眼就失明了。這種生理缺陷,讓薩特有強烈的自卑感。他離群索居,獨來獨往。身體的缺陷,使薩特很早就關注身體給人帶來的痛苦。他也感受他人的目光給予自己的壓力,並學會用成人的眼光來觀察自己。他開始思考,如何使個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卓絕,以超越肉體的不幸。薩特很快他就找到了一條途徑——讀書。四歲時,他已能連蒙帶猜地讀馬洛的《流浪兒》,到七歲時就可以讀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以及高乃依、拉伯雷、伏爾泰、雨果等人的大部頭作品。在外祖父的鼓勵下,薩特開始摹仿編寫故事了。

到了薩特該上學的時候,外祖父決定把他送入學校讀書。1915年10月,薩特進入巴黎最有名的“亨利四世中學”學習。他學習非常用功,不到一年時間,他就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期末時,他獲得了“全麵優秀”的評語。在法國文學方麵,薩特的才智表現得尤為出眾。他的老師認為他“已經是搞文學的材料”。這也為薩特以後成為一個文學大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薩特十二歲時,母親改嫁給了芒西。這是薩特人生中第一個沉重的打擊。繼父芒西是巴黎綜合工程學院的畢業生,對於數理科學有偏好。他企圖強迫薩特長大後也要學理工科。這讓薩特非常惱火,決心反其道而行之,“正是為了跟他頂牛,我才決定搞哲學”。這是薩特和權威的一次正麵交鋒。他邁出了尋找自我價值,保持獨立個性的第一步。

1922年,薩特參加中學畢業會考並順利通過。1924年,薩特以優異成績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哲學。這所具有100多年曆史的高等學府,是近代法蘭西思想家的搖籃,培養出像丹納、柏格森、羅曼·羅蘭等世界級大師。四年的大學生活,薩特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過得自由自在。他對社會活動不感興趣,對政治活動都采取不幹預的態度。薩特的專業是哲學,他閱讀過馬克思的《德意誌意識形態》和《資本論》等著作,但更熱衷於笛卡兒、斯賓諾莎和盧梭的思想。

1929年,薩特參加了法國中學哲學教師會銜考試。這次考試,薩特是一舉兩得。他不僅高居榜首,同時也俘獲了第二名——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芳心。那一年,薩特二十四歲,波伏瓦二十一歲。在存在主義的文學史上,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名字也如同薩特一樣,發射出耀眼奪目的光芒。從此以後,兩個人的命運便被緊緊地聯係在一起。雖然中間也出現過分分合合,但他們還是作為伴侶攜手走完了一生。

大學畢業後,薩特服了一年半兵役,後來去中學成為哲學教員。

1933年9月,薩特作為官費留學生赴柏林的法蘭西學院進修哲學,師從德國現象學著名教授胡塞爾,研究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和黑格爾的著作。隨著希特勒在德國的得勢、西班牙內戰的爆發、墨索裏尼在意大利的崛起,法西斯勢力在歐洲越來越強大,歐洲上空開始籠罩著戰爭陰雲。但薩特對於這一切似乎很遲鈍。1936年,法國成立了反法西斯的統戰組織——人民陣線,但薩特自稱是“教授共和國裏的自由派知識分子”,沒有參加投票。政治似乎離薩特很遙遠,薩特在悠閑地享受著大戰之前的寧靜生活。

二次大戰前後的薩特簡直判若兩人。他在回顧自己一生的時候說過:“我在自己生活中看得最清楚的,是有一個斷痕。這道斷痕把我的生活分成兩截,我現在處於下半截,甚而認不清上半截裏的那個我來了。我指的是戰前和戰後。”戰爭的突然降臨,把薩特的生活一分為二。在生活發生驟變開始的那段時間,薩特不知所措,有種歧路彷徨的感覺。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薩特被征入伍,成為一名氣象兵,開始了他的戰爭生活。大戰開始後的半年多時間,英法聯軍和德軍幾乎沒有什麼正麵交戰,兩軍相安無事,人稱“奇怪的戰爭”。在這短暫的平靜期,薩特完成了他的《戰爭日記》。1940年5月,德軍開始進攻法國。幾個星期以後,法國首都巴黎淪陷。6月21日,在薩特35歲生日那天,薩特被德軍俘虜,押往德國境內的戰俘營。1941年年底,薩特冒稱自己是文職軍官,才被德國人釋放。薩特回到巴黎後,重返他的中學教師職位,並繼續從事寫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