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隴右山南圖》的繪製工藝上,賈耽將圖上郡、國、州、縣等古今政區地名,以兩種不同顏色分別標注,古郡國用黑色,今州縣用紅色,以區別古今地名,開創了地圖史上“今古殊文”的紅黑套色先例。
興元元年(784年),唐德宗令賈耽修撰“國圖”。貞元十七年(801年),71歲的賈耽畫出寬三丈、高三丈三尺的巨幅《海內華夷圖》。
在繪圖技藝上,賈耽繼承、發展了前人經驗。《海內華夷圖》、《隴右山南圖》均依裴秀“製圖六體”的縮繪原則,其比率以一寸折成百裏,相當於1﹕1500000的比例尺。在沒有科學測繪工具和方法的條件下,畫此巨圖,具有極大的政治意義和曆史意義。
賈耽還在地理學著作中詳細記錄了唐代中、外水陸交通情況,為今人研究一千多年前的水陸交通情況,提供了許多寶貴資料。
23.樂史寫《太平寰宇記》
樂史是北宋著名的地理學家。他曾在南唐時做過官,入宋後為平原主簿,是隋唐開科舉以來撫州地區第一位進士。
樂史學識淵博,從政之餘,勤於著述,前後著書20餘種、1000多卷。《太平寰宇記》是一部影響很大的地理著作,全書200卷,約130餘萬字,是繼唐代《元和郡縣誌》以後的又一部經典的地理總誌。閱覽此書,可以收到“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戶而觀萬邦”的效果。
該書對全國各州縣的山川形勝、曆史沿革、風俗、物產、人物和藝文等,都有較詳細的記載。尤其是對當時的土產和唐宋兩代戶口、人口發展作了詳細的記述,為後世研究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口分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此外,這本書在編纂體例上除繼承了正史地理誌和古地誌的傳統外,還恢複了“人物”在地誌中的地位,又增加了風俗、姓氏、藝文、土產、四夷等內容,對後世方誌著作有很大影響。
24.研究石頭的杜綰
北宋時期,士大夫好石成風,競相尋求好的硯石。他們中的一些人,不僅愛石、玩石,而且為各種石頭寫譜,描述它們的產地、性狀。比如,《硯譜》、《硯史》,無名氏的《漁陽公石譜》、《宣和石譜》等。在眾多石譜中,最突出的代表是《雲林石譜》。它記載的石頭不限於硯石或“假山清玩”,而是著眼於全國各地有代表性的石頭的性狀描述。這種作法和寫法,大大提高了石譜的科學價值。《雲林石譜》的作者就是杜綰。
杜綰是宋代很有成就的礦物岩石學家。他出生在封建官僚世家,祖父和父親都在京城當官。這樣的家庭環境,使他有條件接觸全國各地的奇異珍寶和怪石。
杜綰對石頭的研究很精細。他用甚軟、稍軟、稍堅、不甚堅、堅、頗堅、甚堅、不容斧鑿8個等級區別石頭硬度。他還將石頭表麵的粗細程度分為11個級別:粗澀枯燥、礦燥、頗粗、微粗、稍粗、甚光潤、清潤、溫潤、堅潤、稍潤、細潤。對各種奇形怪狀用作假山的石頭,杜綰闡明了它們的成因是由於“風浪衝激”或“風水衝激融結”而成。
杜綰對化石的認識也有相當高的水平,他在書中記載了魚化石,並闡明了魚化石的成因。他還記載了海洋腕足動物殼體化石——石燕,用實驗澄清了傳說中石燕會飛的誤解。這些觀點在中國古代地質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5.治學嚴謹的朱思本
朱思本是元代著名的地理學家,他也是一名道教徒。他在學道之暇,刻苦攻書,對古文、地理深有研究。
從至大四年(1311年)到延祐七年(1320年),朱思本奉命代皇帝祭祀五嶽四瀆。利用這個機會,他周遊南北,足跡遍及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地,進行實地考察。他訪問當地百姓、尋求故跡遺址、考察郡邑沿革,驗證《要跡圖》、《樵川混一六合郡邑圖》等古地圖。
他結合《水經注》、《通典》、《元和郡縣誌》、《元豐九域誌》、《大元一統誌》等曆史資料,繼承裴秀、賈耽的“計裏畫方”法,先作各地分圖。然後合成長、寬各7尺的大圖,繪成《輿地圖》兩卷,精確度遠勝前人。圖上的山川湖泊、城鎮區域注記也大大增加,是中國製圖史上的傑出創造。
這種“計裏畫方”法經朱思本的提倡,在元明兩代開始盛行,後人皆以此為宗。直到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傳入西方的繪圖法後,更科學的經緯度才開始逐漸代替“計裏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