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講講關於文學方麵的,其實說自己涉及文學,總感覺把自己定義太高,總感覺文學這個詞在人們心中有些飄渺虛遠確又很現實的東西。那就說說作文吧。高一時,曾經有篇被老師表揚寫得非常好的可惜走題的議論文,議論的好像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中的”弘和毅“。好像這篇文章也沒什麼舉例論證吧,都是圍繞”弘和毅“的,可能是跑題了,被老師看到可以舉舉反例而被關注。當然,反例大家也是聽聽罷,再說宏篇敘理,寫文章的人聽了都頭大,這種文章應當細看,細嚼才可能有些味道。所以聽者大都聽完嘖舌罷,也就勉強偶爾聽到幾句獨特論述罷。
講詩路,也不知道怎麼講了這麼久的某次議論文去了。那就再講講雜文吧,其實心裏想把它說成散文,但散文在人們心中格調太高,我隻好當初說它是雜文,散文也當是雜文的一種了。當然”文心雕龍“的作文賽,自己寫了篇小清新式的文章,好像叫作《漫遊小記》。其中當然少不了排比,比喻,各種句式了,格調應當是清新且生氣的,講的是春天的東西。更難得的是那時我就用了通感這一手法,其實那時我應該是還沒正式接觸學習過通感這一手法的,隻是內心真的想表達一些東西,用了之後覺得非常貼心。好像那篇文章最後是比較裝的,寫的是,我靠在一顆白楊樹下,眺遠處的山,觀近處的景。應當是種比較寬廣,悠閑,豁達的心態。這作文後來獲得了個三等獎。再後來高二,又有征文了,就舊文換了一下新湯,事還是原來的事,隻是主題更加鮮明了些,向上。文章名字好像是《我愛這土地》,這篇文章倉促完成,也沒什麼加工,隻記得其中有歌頌勞動者的純樸善良和勤勞。最後不小心拿了個二等獎。高三的時候,媽媽要我遇到征文要去參加,可當時對社會對世界的迷茫,讓我也沒有心靈的太多動力去寫出一千亮麗些的東西了。我沒有再參加什麼征文了,直到現在。
征文大賽講完了,再講講其它的文章的記憶吧。高一時,應當是高一時,有些文章還是在我看來,挺有色彩的。應該說,整個高中階段,思想大放溢彩的時候。這些可能要受高一物理課咬文嚼字的影響,可能要受孔子仁愛,墨子兼愛,周易運行,道家無為……的影響。總之,這些確實影響了我的內心。可能就是這樣,人必須有些什麼想法的時候,才可能寫出一些有想法的東西,可能寫了很多東西,最後還是說著那些想法。而我寫了那麼多自認為詩的東西,也大多是些天高地闊,悠然浩氣,造勢感懷的東西;還有的就是相思之苦的東西了,即使這裏頭也可能會帶上些執著,問世的東西。
說到哪了?終於扯到了一些關於詩路的話題。我的詩路”正途“可能要要有很大部分歸功於書法練習。練字,自初中始。始小成於初三,還記初三之後的暑假,高一老師布置摘抄,算是認認真真寫字吧。當然我的字也是自己看看,老師同學也就不說什麼了,偶爾認真點寫,也沒多少人看得到了。還有以前自己有塗改的毛病,整體不一定會好看啦。主要是說自己對於寫字的態度吧,經常會研究地練上幾筆。上頭一講到摘抄,就讓我想到了高一寒假在家看《堂吉袔德》,這本書,對我影響應該也算是蠻大的,記得高中好幾次,讓寫讀名著的讀後感,我都拿得它說事。現在要具體說它,也說不出什麼了,隻能說對我的影響已經是潛移默化了吧。說回練字,高二有文藝節,我也就拿鋼筆寫幾個字試試。後來文化節結束後,有天同桌讓我想想怎麼追個女孩。然後他想到情書啊,紙條啊,日記啊……又嫌自己字不太好文采也不行,他說我試試,然後就給他試著整了首藏名現代詩,還把名字藏在了每句的521的位置,後頭幾句直接”我喜歡你“藏頭。而且,詩通篇讀起來,挺有意境,我也是驚呆了,原來弄這個好像也不是很難。那時候也是用著文藝節鋼筆的餘溫,自己經常抄寫些《蘭亭集序》《離騷》……也偶爾再寫寫一些藏頭詩,雖然句頭也就某某某帥,某某某美啊鬧著玩,但總覺得自己寫得一些詩都挺有些味道的。也就逐漸寫得多了,也由藏頭到表達自己情緒了,當然,藏頭還是可以隨時作來。也漸漸地,發現自己要表達的東西總是那麼些,隻是換著法子而已,感覺有些像情感和文字的遊戲了。也是,我天生善感,也就變得隨感而擔心濫感怕變得毫無意義。所以也就盡量不想去作詩。可是高二高三,尤其高三,對她思念太切,也就靠作詩打發度日。每日去校,正書不看,作業不寫。納蘭性德的詞鑒看看,在家美術基礎看看後學校裏上課印象派的畫畫畫,畫了之後山畫畫,誒,再這畫畫,那個畫畫,又不想作詩排遣咯,隨意畫畫,裸體畫畫,給人看看,大家笑笑,繼續隨便畫畫,拿馬來畫畫,當時我畫馬還是有點模樣的。當然,印象派的好像更拿手,當然畫中的情緒自己更能看明白。就這樣,作作詩,畫畫畫,高二高三也差不多磨過來了。真的,作詩和畫畫給人精神上的體會是真切的。主要是那段時間比較迷茫,雖然現在也迷茫,不過那時候心裏會跟那迷茫較真,可以說,當初的體會是深切痛苦的。可能現在這種忙碌又安逸的生活確實讓我的思想沉睡了,不知道為什麼,如今很難找到曾經的激情了。即使是內心的一些激情。以前迷茫而激情流淚,如今迷茫而無視迷茫。雖都有些渾渾噩噩,可總覺得現在的自己總少些什麼,少了些果斷,多了慵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