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課 支配行為的策源地——潛意識(3 / 3)

3.鍛煉潛意識的創造力。

為能改善或解決問題,你應該訓練自己有建設性的思考習慣,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潛意識沉浸在富於創造性的行動中,給它一個製造創造力的環境,很快地,你就可以獲得自我提升。

4.抓住潛意識所產生的觀念。

無論何時,當你心中產生某種觀念,都應立刻寫在紙上,將之歸檔。然後,每個月查看一次檔案,將自己認為對工作有益的觀念抽出,思考得失後,很快地付之於實行,用於實際生活之中。

5.以積極的觀念充實潛意識。

排除會導致失敗的消極觀念及怨恨、嫉妒等不好的感情。這些感情皆會將你導向錯誤的方向,將其全部加以排除後,再輸入正確有益的積極觀念,你便可獲得成功所需的積極人生態度。

喚醒沉睡的直覺

大體上說來,每一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預知”能力。所不同的是,一般人沒有那些受過訓練或經驗豐富的人來得敏銳準確。

能夠有敏銳“預感”的人,比較容易走上成功的道路。他們經常由於一刹那的感應,觸發思緒,而把不可能的變成可能,化劣勢為優勢,像這種情形在人的一生中,不啻是一個重大的決定性關鍵。

有人這樣評價石油大亨保羅·蓋帝:“他擁有無比的個人魅力,有驚人的遠見,更有支持自身的強大心靈力量。”

蓋帝擁有強大的直覺力,而因為這能力的超乎尋常,令他的性格與決策時常“超越常規”,變得無跡可尋。他被視為一個反叛既成製度的人物。

蓋帝的致富,就是因為他有膽量去忽略“大眾意見”,篤信自己的直覺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據說中東有豐富的石油,蓋帝決定到中東的“中立區”去發展。要打人這個所有石油大公司都垂涎三尺的新市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他花了很多錢,才簽到合約。在許多人眼裏,蓋帝簽這麼一個合約實在是愚蠢的行為。許多人甚至預言他會丟掉所有的錢!

在經營的頭4年裏,似乎這些人說得不錯,因為蓋帝一滴石油也沒打上來。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52年,但蓋帝一點也沒有泄氣。

他的直覺告訴他這裏有石油,這裏的石油在等著他打上來。這些石油遲早會被發現的。他的堅持終於得到回報。1953年,他鑽出了石油。後來,蓋帝繼續對中立區進行縱深鑽探,發現這地區確實有非常豐富的石油。蓋帝不墨守成規,不肯聽信他必定失敗的預言,這使他能一而再地找到石油。

蓋帝於1976年逝世,享年83歲。他的一生,說明了“自我創富學”的很多原則。他下麵這句箴言,更可成為讀者的座右銘:“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世上確實存在‘百萬富翁意識’這回事。”

蓋帝擁有的這種強大的直覺亦即“第六感覺”,是一種獨立於理智和邏輯之外的心理功能,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瞬間的理解,指你通過平常準確的觀察﹑有效的選擇﹑邏輯的推理所獲得的客觀事實。這些事實存貯在你的腦海裏,但你並不一定有意識地了解它,它們處在清醒的﹑有意識的水準之下,隻不過被你似是而非﹑似知非知地感知過或加工過。直覺出現時,總伴隨著一種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的特殊感覺。你自以為很清楚,但又說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具備以下幾種精神素質,能使人們對直覺的體驗更為敏感:精神鬆弛﹑耐心﹑謙虛和自我克製。

正如肌肉可以通過鍛煉來增強一樣,直覺也可以借助於實踐求得發展。

首先設法調節自己,與直覺保持一致。直覺的出現,往往呈現一種不太明確的模糊感覺,這是它的主要特點。

注意區分“軟事實”與“硬事實”。硬事實即客觀發生的顯見的事件,如股市行情表﹑談話內容等。軟事實則是主觀的、不明顯的,如感覺﹑印象﹑態度﹑傾向之類。硬事實也能說明一些問題,但軟事實才是直覺。

在麵臨抉擇時,你最容易體驗到直覺。這時直覺會跑出來發信號,告訴你何去何從。這種能力或功能是通過比較和對比發展起來的。你可以經常作一些比較,用自己的主觀經驗去對照抉擇結果的正確與否,以便得到印證。

要忠實於直覺。外界因素如社會壓力﹑願望﹑貪欲﹑急躁等,往往是一種幹擾,影響你改變決定。

當然不是說你隻要牢記以上提示,就能發展直覺能力了。上麵的提示隻不過為你指出了一條路。沒有什麼“秘訣”,更沒有什麼符咒,可以喚醒這位“沉睡”的天才,隻有你自己的努力。

還得提請你注意:不要光憑直覺行事,要研究客觀情況(即便事實),經過研究再讓直覺引導你作出正確抉擇。直覺必須與理性推斷﹑邏輯思維聯係起來運用。

全麵完善自己的意識

一個人難於改變某種習慣、個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這樣一個原因:幾乎所有試圖改變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謂自我的行為模式上而不是意識結構上。很多人對心理谘詢或指導感到意義不大,是因為他們想要改變的是特定的外在環境或者特定的習慣和性格缺陷,而從來沒有想到改變造成這些狀況的自我認識。

普萊斯科特·雷奇是自我意識心理學的先驅之一,他在這個問題上做了最早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實驗。雷奇認為個性是“一套思想體係”,思想與思想之間必須一致。同這個體係不一致的思想受到排斥和不被相信,因而也不能引導人的行為;相反,與這個體係一致的思想則被采納。這套思想的中心就是個人的“自我理想”,即自我意識,或者他的自我觀念。雷奇是一位教師,他用幾千個學生來驗證了“自我意識”的理論。

雷奇的理論認為:如果某學生學習某科有困難,可能是因為(從學生的眼光看)他不適於學習這門學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改變學生這種觀點體現的自我觀念,那麼他對這門學科的態度也就會相應改變。如果在幾千名學生因改變了自我意識進而改變了成績的實驗中引導學生改變他的自我定義,他的學習能力也會改變。這種理論得到了驗證。一個學生在100個單詞中拚錯了55個,而且很多課程都不及格,以致喪失了一年的學分;但第二年各科成績平均91分,成了全校拚寫最優秀的學生。另一個男孩因成績太差而被迫退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後卻成了全優生。一個姑娘拉丁文考試4次不及格,同學校的輔導員談了3次話後,就以84分的成績通過了。一位男生被一個考核機構斷定為“英語能力欠缺”者,卻在第二年榮獲學校文學獎的提名。

這些學生的問題不在於他們智力遲鈍或基本能力的缺乏,而在於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恰當。他們“確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不是說“我考試失敗了”,而是認為“我是個失敗者”;不是說“我這門不及格”,而是說“我是個不及格的學生”。

要想有所成就,並全麵地完善自己的意識,就必須有一個適當而又現實的自我意識伴隨著自己;就必須能接受自己,並有健全的自尊心。必須信任自己,必須不斷地強化和肯定自我價值,必須隨心所欲地、有創造性地表現自我,而不是把自我隱藏或遮掩起來,必須有與現實相適應的自我,以便在一個現實的世界中有效地發揮作用。此外,可通過長期自我觀察或借助心理谘詢師的指導,逐步而客觀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弱點,並且積極現實地對待這些長處和弱點。

當這個自我意識在對自我揚長避短的基礎上日臻完善而穩固的時候,你會有“良好”的感覺。並且會感到自信,會自由地作為“我自己”而存在,自發地表現自己並會適當地發揮作用。如果它成為逃避、否定的對象,個體就會把它隱藏起來,不讓它有所表現,創造性的表現也就因此受到阻礙,內心便會產生強烈的壓抑機製而無法與人相處。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所真正需要的正是更豐富的人生,幸福、成功、寧靜以及我們心目中的崇高目標,這在本質上都可以從豐富的生活或積極的創造過程中體驗到。當體驗到幸福、自信、成功的飽滿的感情時,我們就是在享受豐富的生活。當我們落魄到壓製自己的能力、浪費自己的天賦本能,使自己蒙受憂慮、恐懼、自我譴責和自我厭惡的程度時,就是在扼殺我們可以利用的生命力,就是在背棄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道路。

“在你心靈的眼睛前麵長期而穩定地放置一幅自我肖像,你就會越來越與它相近。”哈利·愛默生·佛斯迪克博士說:“生動地把自己想象成失敗者,這就使你不能取勝;生動地把自己想象成勝利者,將帶來無法估量的成功。偉大的人生以你想象中的圖畫——你希望帶來什麼成就,作一個什麼樣的人——作為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