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課 你自己才是最強大的(3 / 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不一定別人走的路你也走得通,不一定別人走不通的路,你就走不通。與其盲目地跟在別人的後麵說自己不行,還不如仔細想想,選擇適合自己的事,信心十足地對自己說:“我行,我一定行!”

不斷超越自己

作家劉墉出過一本書,名字就叫《超越自己》,其中有一部分談到他對兒子能力的培養。他認為一個嬌生慣養,從未出過遠門的孩子,將來一定難成大器,所以從兒子高中起,就讓他每天坐三個多小時的車子,穿過肮髒黑暗而且強盜出沒的地區,到曼哈頓的高中上學,兒子的路程要穿過半個皇後區、曼哈頓中城的河底隧道,經過五十三街,到十四街轉車到學校。光是單程就需要一個小時又四十分鍾。眾所周知,紐約的地下鐵,是世界上最亂而不安全的地方之一,每天報上總有搶劫甚至殺人的新聞,比如:一個人被精神病患者推下鐵軌輾死,一個女人被車子拖了幾十英尺而死。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可以說他的兒子是每天穿過毒蛇猛獸出沒的森林去上學的。

問題是,對於這個過去從未一人離開家門超過三英裏的孩子,他為什麼放著門前的高中不讓上,而要讓兒子冒那麼大的危險,每天奔波於曼哈頓呢?

一方麵是因為兒子考上了世界名校,有小哈佛之稱的史岱文森高中,一方麵更由於他認為這已是兒子該出去曆練的時候。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要走危險的路,穿過種種障礙,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甚至應該說,人生的道路是更危險的,因為它隻有去,沒有回,走的是過去都不曾經曆,且隻可能經曆一次的路。為了將來能夠有勇氣與毅力麵對,就應該及早讓孩子的能力覺醒起來,不斷提升能力。

正是在劉墉先生的訓練下,他的兒子在走上社會後,才能不斷超越自己,挖掘人生的金礦。

當你一人獨行的時候,會變得更聰明!崎嶇而黑暗的道路,將使你真正地成熟!

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要學會超越自己,超越自己身體的極限,超越自己承受壓力的極限。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是個以奉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而聞名的總統,正是他的政策使很多國家不得不臣服在美國的腳下。他是個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的人,要求自己不斷努力,不斷超越自己目前的成就。

在1912年參加總統競選時,一次正在密爾沃基準備發表演講,有個人向他開槍射擊,擊中了他的右胸。上帝保佑,他的口袋裏裝著鋼眼鏡和演講稿,這些東西幫他擋住了子彈,使他免於喪命,但他還是受傷不輕。隨行的醫生堅持要把他送到醫院,他拒絕了醫生的建議,堅持著說:我要去做演講,你們要保持鎮靜,在我做完演講之前,我是不會到醫院去的。他說完就命令轎車直奔演講的禮堂而去。

羅斯福忍著巨大的傷痛,一步步地走向講台。他麵帶笑容地向人們招手,然後掏出帶血的講稿開始了曆時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他的聲音雖然近乎微弱,但在死一般寂靜的大廳裏聽來卻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人們對他精彩的演講,同時也對他的堅強的意誌——極強的承受力和忍耐力,爆以熱烈的雷鳴般的掌聲。

在關鍵時刻,羅斯福以他頑強的意誌完成了這次講演,征服了千百萬支持者的心,在更多的選民中樹立了威信,為他競選總統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是一切的根源

曾經聽過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有一位老鞋匠,四十多年來一直在進入城鎮必經的道路上修補鞋子。有一天,一位年輕人經過,正要進入這個城鎮,看到老鞋匠正低著頭修鞋,他問老鞋匠:“老先生,請問你是不是住在這個城裏?”老鞋匠緩緩抬起頭,看了年輕人一眼,回答說:“是的,我在這裏已經住了四十多年了。”年輕人又問:“那麼你對這個地方一定很了解。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要搬到這裏,這是一個怎樣的城鎮?”老鞋匠看著這個年輕人,反問他:“你從哪裏來,你們那兒的民情風俗如何?”年輕人回答:“我從某個地方來,我們那裏的人哪,別提了!那些人都隻會做表麵文章,表麵上好像對你很好,私底下卻無所不用其極、勾心鬥角,沒有一個人會真正的對你好。在我們那裏,你必須很小心才能活得很好,所以我才不想住在那裏,想搬到你們這兒來。”老鞋匠默默地看著這個年輕人,然後回答他說:“我們這裏的人比你們那裏的更壞!”這個年輕人啞然離開。

過了一陣,又有一個年輕人來到老鞋匠麵前,也問他:“老先生,請問你是不是住在這個城鎮?”老鞋匠緩緩抬起頭,望了這個年輕人一眼,回答他?:“是的,我在這裏已經住了四十多年了。”這個年輕人又問?:“請問這裏的人都怎麼樣呢?”老鞋匠默默地望著他,反問:“你從哪裏來?你們那兒的民情風俗如何?”年輕人回答:“我是從某個地方來,那裏的人真的都很好,每個人都彼此關心,每個人都急公好義,不管你有什麼困難,隻要鄰居、周圍的人知道,都會很熱心地來幫助你,我實在舍不得離開,可是因為工作的關係,不得不搬到這裏。”老鞋匠注視著這個年輕人,綻開溫暖的笑容,告訴他:“你放心,我們這裏每一個人都像你那個城鎮的人一樣,他們心裏都充滿了溫暖,也都很熱心地想要幫助別人。”

每一個人的生命裏,所有結果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現在所有的讀者在看這本書,但是每一個人所看到的都是一本不同的書,雖然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一樣的,可是因為你是不同的,所以接受的結果也不同。

禪學裏有個蘇東坡與佛印的公案。有一天蘇東坡和佛印辯論,他問佛印?:“你看我像什麼?”佛印看了看東坡,回答說:“像個佛。”蘇東坡又問佛印:“你知道在我眼中,你看起來像什麼?”佛印笑著問他?:“你看我像什麼?”蘇東坡說?:“你看起來像堆牛糞!”佛印笑而不答。蘇東坡很得意地以為他贏了,回家告訴蘇小妹:“今天我終於辯贏佛印了。”蘇東坡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妹妹。聰慧的小妹聽完後對哥哥說:“你還是輸了。佛印因為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個佛。”當然下麵的話她就不用再說了。

所以,我們常常以為玻璃是透明的,以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整個世界都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你所處的四周都是鏡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如果你討厭一個人,就會看到他許多缺點,然而那個人在一百個不同的人眼中,他就會是一百個不同的樣子。

外麵的世界都隻是一麵鏡子,反射出我們內在的世界——生命裏的許多經驗。如果我們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想有一個更高可能性的自己,首先要接受“我是一切的根源”這樣的觀念,停止要求外在世界來符合我們的需要,把所有曾經浪費過的那些精力,用回到自己身上。

停下腳步,去覺察一下自己生命裏所有的模式、潛意識和在成長過程中所學會的一些方式。那些都是幼小時候所學的,都是內心裏無形的繩索,當我們重新覺察後,也可以重新再做選擇,這是改變的開始,也是潛能開發的第一步,而重點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想當我們的內在發生改變時,我們也將會看到不同的世界,因而我們將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反應,從而創造出不同的結果,同時生命也將因此而改變。

“我是一切的根源”,你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而那一切的根源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潛意識裏從小到大所有的經驗。如果你願意,不妨讓你匆忙的人生腳步停下來,好好覺察在你生命裏有哪些模式,為你創造出什麼樣的結果?

當然,“覺察”並不是理論,它必須要下許多工夫,去和更寬廣的世界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