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成為想成為的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我們人人都能理解。為自己的人生找一個榜樣——你最想成為的那一個人。時常反省自己:“如果我是他(她),會這樣想,這樣做嗎?他(她)會怎樣想,怎樣做呢?”
有一個法國人,42歲了仍一事無成,他自己也認為自己簡直倒黴透了:離婚、破產、失業……他不知道自己的生存價值和人生的意義。他對自己非常不滿,變得古怪、易怒,同時又十分脆弱。
有一天,一個吉普賽人在巴黎街頭算命,他隨意一試。吉普賽人看過他的手相之後,說:“您是一個偉人,您很了不起!”
“什麼?”他大吃一驚,“我是個偉人,你不是在開玩笑吧?”
吉普賽人平靜地說:“您知道您是誰嗎?”
“我是誰?”他暗想,“是個倒黴鬼,是個窮光蛋,我是個被生活拋棄的人!”但他仍然故作鎮靜地問:“我是誰呢?”
“您是偉人”,吉普賽人說,“您知道嗎,您是拿破侖轉世!您身上流的血,您的勇氣和智慧,都是拿破侖的啊!先生,難道您真的沒有發覺,您的麵貌也很像拿破侖嗎?”
“不會吧……”他遲疑地說,“我離婚了……我破產了……我失業了……我幾乎無家可歸……”
“嗨,那是您的過去”,吉普賽人隻好說,“您的未來可不得了!如果先生您不相信,就不用給錢好了。不過,五年後,您將是法國最成功的人啊!因為您就是拿破侖的化身!”
他表麵裝作不相信地離開了,但心裏卻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偉大感覺。
他對拿破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回家後,就想方設法找與拿破侖有關的一切書籍著述來學習。
漸漸地,他發現周圍的環境開始改變了,朋友、家人、同事、老板,都換了另一種眼光、另一種表情對他。事情開始順利起來。後來他才領悟到,其實一切都沒有變,是他自己變了:他的膽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都在模仿拿破侖,就連走路說話都像。
13年以後,也就是在他55歲的時候,他成了億萬富翁,法國赫赫有名的成功人士。
這就是角色假定的驚人力量。其原因就在於,心態和行為是緊密相連的:積極的心態將導致積極的思維和行為,而積極的思維和行為必然養成積極的心態。
做你想做的人
1888年,巴黎科學院舉辦了一次科學論文有獎征文活動,征文規定作者除了提交科學論文之外,還需要提供一條人生的格言。
俄國女數學家蘇菲·柯瓦列夫斯卡婭在這次征文活動中獲得了論文和格言的一等獎,她的格言也因此被世人廣為傳誦:“說你知道的話,幹你應幹的事,做你想做的人!”蘇菲·柯瓦列夫斯卡婭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數學史上的第一個位女教授,她也用自己的行動和成就實踐了“做你想做的人”這句格言。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同時這也是一個機會頻生、奇跡迭出的時代;這真正是一個人人都渴望成功而且極有可能獲得成功的時代。
於是,就有了人們對成功之路的不斷求索。
過去不等於未來。過去你成功了,並不代表未來還會成功;過去失敗了,也不代表未來就要失敗。因為過去的成功或失敗,隻是代表過去,未來是由現在所決定的。現在幹什麼,選擇什麼,就決定了未來是什麼!失敗的人不要氣餒,成功的人也不要驕傲。成功和失敗都不是最終結果,它隻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點而已。因此,成功學大師李踐說過“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永遠成功的人,也沒有永遠失敗的人。”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是,透過時代的多棱鏡,即使是那些成功者,也有很多是病態的:或者是言語上的巨人,實踐上的矮子;或者曾經泡沫化般崛起,卻在瞬間蒸發;或者是財富上的富翁,實際上卻是精神上的乞兒;或者偶然中一躍龍門,卻隨後就銷聲匿跡……
成功的標誌是什麼?成功有無必然性?成功的必然之路在哪裏?
自己決定一切,做你想做的人,這就是成功的基礎。要從小事做起,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用什麼樣的要求來要求自己,不以小事而不為,也不以煩瑣而不為。既然想做就一定要堅持,從點滴的細節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既然選擇了,就不要退縮。未來的成敗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我們是否努力過,隻要你可以問心無愧的說:我努力了,我盡力了,我想結果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想比別人得到的更多,首先就要比別人付出的更多。
做自己想做的人,就要嚴格的要求自己,就要做好遠行的準備,就要懂得隱忍,就要心態平和,就要把握自我。
人要想實現自我的價值,就要有目標,並且要為之堅持不懈。每個人要在自己的心裏灑上健康的種子,不能讓消極的心態生根發芽,遇上挫折、阻力也要堅持不懈,讓目標積極、健康的茁壯成長。不輕易放棄本身並不是目的。成功才是最終的目的。然而成功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克服障礙的過程。
愛迪生為了尋找適用的燈絲材料,做了5000多次實驗都失敗了,可是他有明確的目標,積極的心態,他認為自己不是失敗了5000多次。而是知道了這5000多種材料並不適合,隻要繼續下去,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經過10000多次實驗,愛迪生終於“造出”鎢絲。如果他當初放棄了,就不可能為全世界帶來光明了。從下決心做一個成功的人那一刻起就要進入積極的狀態,機會永遠隻青睞有準備的人。隻有知道明天幹什麼,今天才會活得有意義。有目標,生活才會充實、快樂。明確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標,感受自己正在向目標前進,這就是幸福。隻有對目標執著,才能成功在握。
人生的目標決非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努力找出什麼是自己想要的,才能知道哪裏是自己的天堂。時刻把人生的目標謹記於心,每天都要朝著目標前進。確定目標,馬上行動。不要總是把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時間是平等的。沒有等級之分,但它在每個人手裏的價值則是有所不同的,確定明確的目標,要有效的管理時間,讓心態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
我們要給自己製訂一個目標,每天向著這個目標努力前進。讓時間成為你走向成功的階梯,躍過重重障礙和阻力,到達成功的彼岸。做一個讓自己感到自豪的人。
“交換一個蘋果,各得一個蘋果;交換一種思想,各得兩種思想。”在這彌漫著急功近利、浮躁、輕浮之風的時代,在這提倡終身學習,強調永續創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功者不僅是“勤於思,敏於行”的人,而且還是深諳人生之“道”、事業之“道”的人。這個“道”,就是規律。
還等什麼,相信自己!現在就行動起來,一切從心開始,做你想做的人。
沒有人能阻擋你成功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想成功,那麼沒人能夠阻擋你,隻要你的思維方式是積極的而且付諸了積極的行動。
劉墉曾在《螢窗小語》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學生找劉墉學素描,但他的手總是出汗,炭筆素描又常需要用手塗抹,很容易就把紙弄髒了。劉墉多次勸他改畫水彩,他堅持不改。沒想到過了半年多,他的素描不但不髒,而且比別的學生畫得更好。原因是他盡量避免擦抹,而用手指在畫麵上壓。手上有汗,壓的輕重不同,就能粘起不同分量的炭粉,造成比別人的作品具有更豐富的色階。
劉墉指出:由此可知,我們天生異於一般人,而被認為是缺點的地方,如果善加分析把握,反倒可能成為一種積極的先天優越的條件。
生活裏會出現形形色色的屏障和難關。比如:耳聾、失明、癱瘓、貧困、口吃……隻要你信心不倒,頑強拚搏,以積極思維的方式對待問題,就能突破人生的敗局,贏得成功的機會。
耳聾不是障礙!貝多芬30歲便失去了聽覺,耳朵聾到聽不見一個音節的程度,但他仍為世界譜寫了宏偉壯麗的《第九交響樂》。
托馬斯·愛迪生是個聾子,他要聽到自己發明的留聲機唱片的聲音,隻能靠用牙齒咬住留聲機盒子的邊緣,通過頭蓋骨骨頭受到震動,才得到聲響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