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衰弱不是障礙!英國辭典編纂家塞繆爾·約翰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他頑強地編纂了全世界第一本真正堪稱偉大的《英語詞典》。
失明不是障礙!埃及著名文學家塔哈·侯賽因,號稱“阿拉伯文學之柱”。他代表了20世紀30年代以來阿拉伯的新文學方向。但這樣一位偉大文豪,竟是雙目失明的殘疾人。塔哈由於患眼疾,在三四歲時就雙目失明了。但性格倔強的小塔哈,沒有向命運屈服,他以驚人的毅力與勇氣,頑強地闖出了一條光明之路。他刻苦認真地學習,課餘時間從不荒廢。他聽別人朗誦詩歌,就默默在心裏記下,並請別人幫助自己朗讀。
他經常到鄰居中間,學習來自民間淳樸、生動的語言。這一切為他進人大學進一步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塔哈憑著自己的努力,進人著名的埃及大學,畢業時獲得了埃及曆史上第一個博士學位,得到國王的親準,到法國巴黎留學。後又獲法國的博士學位。通過個人不懈的努力和奮鬥,為阿拉伯文學寶庫留下了不朽的鴻篇巨著。
體弱多病不是障礙!達爾文被病魔纏身40年,可是他從未間斷過從事改變整個世界觀念的科學預想的探索。愛默生一身多病,包括患有眼疾,但是他留下了美國文學一流的詩文集。查理斯·狄更斯病不離體,卻在小說中為世界創造了許多最健康的人物。米開朗琪羅腸功能紊亂,莫裏哀有肺結核,易卜生有糖尿病……
全身癱瘓不是障礙!愛爾蘭著名作家、詩人斯蒂·布朗一生中寫出了5部巨著,令人驚歎的是,這些著作是他用左腳趾寫成的,其間的艱辛不言而喻。布朗生下來就全身癱瘓,頭、身體、四肢不能動彈,不會說話,長到5歲還不走路。但5歲的小布朗會用左腳趾夾著粉筆在地上亂畫了。在母親的耐心教導下,布朗學會了26個字母,並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布朗努力克服因身體殘疾帶來的不便,用超出常人的巨大毅力,進行刻苦頑強的磨練,學會了用左腳打字、畫畫,也開始了作文和寫詩。他進行寫作時,就把打字機放在地上,自己坐在高椅上,用左腳上紙、下紙、打字、整理稿紙,克服了巨大困難。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尤其是他的自傳體小說《生不逢辰》麵世後,轟動了世界文壇,被譯成了15國文字,廣泛流傳,並且拍成電影鼓舞著世界人民。
這位一生都在與病魔做著頑強鬥爭的偉大詩人和作家,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一直都在寫作。直到他48歲告別人世前,最後完成了小說《錦繡前程》,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的境遇不夠好,那麼,從這些人身上,是否應該能夠找到積極向上的精神呢?積極向上,鼓舞我們麵對困難;積極向上,力助我們抗拒阻力;積極向上,陪伴我們走向成功。
你可以做得更好
英國史學家卡萊爾經過多年的伏案,寫成了《法國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那時候沒有電腦,一切都得用手來完成。卡萊爾文稿寫完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它交給最信任的好友米爾去完善。然而就在第二天,發生了一起悲劇性的意外:手稿被米爾家的女傭當作廢紙丟進了火爐!而且,更糟糕的是,為了保持書房的整潔,卡萊爾每寫完一章.隨手把原來的筆記、草稿撕碎;這就意味著,他嘔心瀝血撰完的這部巨著,已沒有任何可以挽回的紀錄。
沒有人能夠體會卡萊爾當初的心情,但他很快就平靜下來,反安慰起悲傷的米爾來了:“沒關係.就當我將作文交給老師批閱,老師說‘這篇不行,重寫一次吧,你可以寫得更好!’”於是他另起爐灶,重新開始了這部巨著的寫作。如今人們讀到的《法國大革命史》,就是他的第二稿。這一稿的質量,無論從文字上還是內涵上,都達到了卡萊爾創作生涯的巔峰。
從小到大,幾乎沒有人稱得上一帆風顧。我們對生活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成熟和完善的過程。比如一場失敗的戀愛之後,我們明白應該怎樣去做時,機會早已不再。再比如一場失之毫厘,差之千裏的賽事,在多年以後換位思考時,總會萌生一種感慨:如果上蒼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贏!而現實中,出現這種情況的幾率是很少的。更何況。智者雖不能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但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萬事萬物總在千變萬化,新機會,考驗的永遠是更新的能力。
既然一切不可以重新再來,還是靜下心去麵對未來吧。事實上,未來的機會更多,更有挑戰性。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來自漫長生活的實踐中,逐步積累和把握各種機會的學識和能力,會讓我們“藝高人膽大”,忿挫愈奮、推陳出新。除了思想骨子裏與生俱未的惰性,誰也不能將我們壓垮。
傷心、失望、畏縮、彷徨……所有的消極情緒,都是每一個人身上於事無補的惰性,成功隻屬於那些不斷去掉身上各種惰性的人。麵對未來道路上任何不期而遇的挫折和風雨,都可以視為卡萊爾那部不慎焚化在爐中的草稿,然後.挺直胸脯,輕輕地鼓勵自己:“忘掉過去,你可以做得更好!”
走自己的路
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固然重要,但無論何時千萬不要人雲亦雲,作別人意見的傀儡,否則你不但會在左右搖擺不知所往中身心疲憊,失去許多可貴的成功機會,有時還會失去自我。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成自己想成的人,無論成敗與否,你都會獲得一種無與倫比的成就感和自我歸屬感。正如但丁的那句豪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為了征服英國和奧地利,拿破侖必須翻過險峻的阿爾卑斯山。在行動之前,他派出一隊工程師,希望他們探尋到能夠穿過阿爾卑斯山勝伯納山口的路,然而這些工程師所帶回的答案並不令人滿意。當雄心勃勃的拿破侖指著地圖上一條小路問:“如果通過這條路直接穿過去有沒有可能?”時,他們隻有吞吞吐吐地回答:“可能行的……還是存在一定的可能性的。”“那就前進吧。”身材不高的拿破侖堅定地說,絲毫沒有為工程師們的弦外之音所動搖。誰都知道穿過那條道路的難度有多大,在此之前還沒有人能夠征服這座天然的屏障。
當英國人和奧地利人聽到拿破侖想要跨過阿爾卑斯山的消息時,都輕蔑地報以無聲的冷笑:“那可是一個從未有過任何車輪碾過的地方。更何況他還率領著七萬軍隊,拉著笨重的大炮,帶著成噸的炮彈和裝備,還有大量的戰備物資和彈藥呢!”
然而就當被困的馬賽納將軍在熱那亞陷入疾困交加的境地時,拿破侖的軍隊猶如天兵一樣出現了。一向認為勝利在望的奧地利人不禁目瞪口呆,軍心也開始大亂。他們幾乎不敢相信,眼前這個不到1.60米的小個子真的會有如此的勇氣與膽量,竟然征服了他們心目中一直是高不可攀的偉大山峰。
不應過分在意別人的觀點,一個重要原因,是別人眾多,而你隻有一個,如果處處照顧別人的看法,必將無所適從。所以我們必須灑脫一些,勇敢地走自己的路。何況,在社會生活中,有卓見者總是少數,孤獨寂寞、不被理解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在時移勢易,應當有所革新的時候,如果過分看重眾人的意見,那就什麼事情也做不成了。
有一次,範曉宣對采訪她的記者談起對自己的看法時說:“以前我很辛苦,因為我太在乎別人的感覺,太在乎其他人怎麼看我,所以,我很多時間都在想著別人會怎麼想,我都想去做得麵麵俱到,因此,變得很辛苦。現在,我學會了跟著感覺走,也能比較清楚地表達我的看法,我隻是想活得比較輕鬆,不要那麼辛苦。”
隻要一個人做好應該做的事情,就值得稱讚。在每幹完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能夠使自己無愧於人,都知道自己能夠做些什麼。他就可以義無反顧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而用不著在乎別人的看法和眼光。勇敢的心不會懼怕孤獨,心靈的充實更勝過虛假的繁榮。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寵愛自己,因為生命匆匆,不必委曲求全,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做一個獨特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你不必將缺點或弱點暴露在你所處的社會中,但是謹慎之餘,也許你會過分在乎別人的存在。如果你始終懷疑別人是否會在背後批評你,因此不敢相信朋友和社會大眾,這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
不必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這種多心隻能使你步入不幸之途。隻要記住,你隻是你就足夠了!
肯定並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