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倫想了想,感覺自己在做生意時確實不夠主動。因為他比較愛麵子,也不喜歡有事沒事地跟人打招呼,一般都是顧客自己上門。
為了讓自己有所好轉,大倫決定也開始主動“引”客上門。每每遇到來來往往的人,他總會熱情地主動搭腔:請問您需要用車嗎?看到手提大袋小袋剛出商城的購物客人,他也會主動走過去詢問:需要我送您回家嗎?
大倫的這一番熱情,迅即拉近了乘客的心理距離,需要用車的客人自然願意選擇乘坐他的那輛整潔雅致的三輪車。不久,他的生意也逐漸和曉強差不多了。
曉強看到大倫的變化後,對大倫說:“你看,多一分主動,就多了一分生意上的成功,是吧?”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習慣是每個人應該克服的:第一種叫做懶惰;第二個就是怕。隻有主動出擊,你才會有所收獲,所以頭腦當中一定要建立這樣一種信念,就是凡事要馬上行動,凡事要主動出擊。事情永遠不會自動地被發生出來,被動不會有任何收獲,永遠需要那些優秀的人去推動它。
機遇不會自己朝你走來,更不會自動投入你的懷抱,惟有你主動去接近、去開掘,才能開采到諸多機遇的金塊。多一分主動,就會多一分成功。
在冷門中覓得機遇
19世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現了黃金,於是出現了一股淘金熱潮,許多人跑到加利福尼亞州去挖黃金。當時年僅17歲的小農夫亞摩爾也準備去碰碰運氣。他窮得買不起船票,跟著大篷車風餐露宿奔向加州。
因為挖黃金完全是力氣活,再加上環境惡劣,亞摩爾感覺很不適應。挖了一段時間,他正準備放棄。一日,他聽到找金礦的人抱怨聲,“要是有一壺涼水,我就給他一塊金幣。”後來,由於沒有水喝,有人甚至說:“誰要是讓我痛飲一頓,老子就出兩個金幣報答他也無所謂。”原來,礦山裏氣候幹燥,水源奇缺,找金礦的人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沒有水喝。
這些找礦人的牢騷,給了亞摩爾一個啟發。他想,既然自己不適合挖金礦,不如賣水給找金礦的人喝,也許比找金子賺錢更快。於是,他毅然放棄了找金礦,轉而開始向找金礦的人賣水。
他開始挖水渠引水,經過過濾,變成清涼可口的飲用水,把水裝進桶裏、壺裏,賣給找金礦的人們。當時還有不少人嘲笑他,說大家來加州是為了找金子發大財,幹這種蠅頭小利的生意何必背井離鄉跑到加州來。亞摩爾並不在意別人的冷言冷語,繼續賣他的飲用水。
因為,挖金子的人多,且對水的需求大,同時又沒有願意幹賣水的生意。很快,亞摩爾就賺到了6000美元,這在當時是很可觀的。一些挖金礦的人卻因為找不到金礦而忍饑挨餓流落他鄉。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習慣去抓一些看似沒有多少前途的機會,但是他們又抓不住很有前途的機會,結果終生碌碌無為。其實,從市場的角度來說,不管是冷門還是熱門,有需求就有機遇。
當然,相比於熱門機遇,冷門機遇可能不被人所重視,但是這也是冷門機遇的一個優勢——因為不被人看好,因而競爭對手相對較少,這樣更有利於成功。
霍英東先生是舉世聞名的億萬富翁。20世紀50年代,香港的房地產業得到發展,他也在房地產業大賺了一筆。同時,房地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建築材料業,但是,當時香港掏沙業是企業家們很少問津的一個行業,因為這一業務用工多,獲利少,賺錢難。
霍英東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隨著建築業的發展,河沙的需要量會越來越大,是個很有潛力的市場,加上許多大企業不屑一顧,這正是一個有利可圖的良好機會,掏沙業在香港大有賺頭。
當時,掏沙業用工多、獲利少、賺錢難,但是這沒有妨礙霍英東進入掏沙業。不願守舊的霍英東試圖改革,他花7000元港幣從海軍船塢買來挖沙機器,用機械操作,效率大大提高。此後,又進一步改用機船掏沙,派人到歐洲重金訂購了一批先進的掏沙機船,以後又親自到泰國,向泰國政府港監,以港幣130多萬元購買了一艘大挖沙船,載重2890噸,每20分鍾可挖取海沙2000噸,自動卸入船艙。此外,他還捷足先登,通過投標,承包海沙供應,自此掏沙業迅速發展,開創了挖海沙的新局麵。
後來,霍英東先生擁有設備先進的挖泥船20多艘,生意也相當紅火。這些挖泥船成了他的搖錢樹,而掏沙業成了他的聚寶盆。
對於成功的經營者來說,一些別人不屑做、不願做或一些平常的事就意味著機會,他們也往往能從別人想不到的角度開創起自己的事業。
所以,要想創業成功,降低創業的風險,就不能跟風做生意,要善於找一些“冷門”、“偏門”生意起步。這樣不僅競爭對手少,而且利潤高,容易成功。
於變化中預知機遇
創業的機會大都產生於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客將創業者定義為那些能“尋找變化,並積極反應,把它當作機會充分利用起來的人”。
對於一個想創業成功的人來說,就要準確地預測出市場當前和以後的需要,看清市場發展的趨勢,走在市場供需變化的前頭。
網絡書店亞馬遜公司的創始人是傑夫·貝佐斯。這位古巴移民的後裔憑借其超人一等的目光,在短短幾年內,從無到有,使亞馬遜公司成為世界最大的網上書店。他本人也成為比爾·蓋茨式的美國新一代超級富豪,身價數十億美元,創造了又一個“美國神話”。
傑夫·貝佐斯是個富有創造性的人。3歲時,他手拿螺絲刀,試圖把自己睡的搖籃改造成一張大人的床。懂事以後,他一直夢想成為一名宇航員或物理學家,飛機模型和太陽能灶等實驗器材擺滿了他的房間。高中時的貝佐斯籌建了鼓勵創造發明的“夢研究所”,並鼓動夥伴們積極參與,初次顯露了他成為企業家的潛能。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後,貝佐斯成為華爾街一家投資基金的副總裁,負責對網絡科技公司的投資。
一次,他被一份Internet發展報告吸引:當年互聯網用戶增長2300%。以注重數據出名的貝佐斯從這個數字中看到了洶湧的Internet潛流,以及這一革命性的信息傳播浪潮將帶來的無限商機。為此,他決定在網上開辦一個銷售的店。他列出了20種可能在因特網上暢銷的產品。通過認真的分析,他選擇了圖書。因為他認為圖書屬低價商品,易於運輸,而且很多顧客在買書時不要求當麵檢查一下。所以,如果促銷有力,就能夠激發顧客購買圖書的欲望。況且在全球範圍內,每時每刻都有400多萬種圖書正在印刷,其中100多萬種是英文圖書。然而,即使是最大的書店也不可能庫存20萬種圖書。從這裏,貝佐斯發現了圖書在線銷售的戰略機會。
1994年,深切體會到網絡市場的巨大機遇的貝佐斯出人意料地放棄這條件優越的工作,來到西雅圖,於1995年7月在自家的車庫裏建起了網上圖書銷售公司——亞馬遜,這個名字與世界流量最大的河同名。
創建之初,亞馬遜就呈現出神話般的增長勢頭,1995年銷售額為51.1萬美元,1996年1570萬美元,1997年增長838%,達1.47億美元,1998年總銷售額為6.1億美元。如今亞馬遜已經躋身世界500強公司。
亞馬遜公司通過以新的銷售模式出售老式的書籍而賺取大把鈔票。後來包括龐諾書店在內的許多競爭者也建立了網上書店,但他們已是在亞馬遜會“跑”的時候剛剛開始學“爬”,因而競爭力遠遠不如亞馬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