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北京國子監的由來
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西側,就是我國古代設立的最高學府國子監。
我國很早就有國家辦學的傳統,最初叫做成均,後來叫太學,漢代時還用此名稱。晉武帝時(276年),開始以國子名學,稱國子學。唐貞觀五年(631年),設國子監。北京的國子監是元大德十年(1306年)正式營建的,距今已600多年的曆史。國子監與當時興建的孔廟相毗鄰,是按“左廟右學”的傳統規製。明、清兩代均有改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增辟了“辟雍泮水”,使國子監規模齊備,富麗堂皇。所謂辟雍,是國子監全部建築的中心,是當年皇帝講學的場所。辟雍為正方形,四麵各顯三間,是一座深廣均為18米的方形殿宇。外麵圍廊環繞,被一池圜水圍繞起來。水池四麵架起石橋,有漢白玉石雕欄杆圍護,池岸四麵還有四個噴水的龍頭。這就是“辟雍泮水”。國子監的組織,和後來的學校相似。在監讀書叫“坐監”,學生稱為監生。職教諸官中最高領導人是祭酒。
國子監內還保存著189塊十三經刻石,因為它刻於乾隆年間,所以又稱“乾隆石經”。石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全部石經共63萬字左右,是蔣衡一人書寫,書法蒼勁有力,一絲不苟,曆時12年才完成。
琉璃廠文化街的由來
宣武區和平門外的琉璃廠,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專門經銷古舊書籍、文物古董、碑帖字畫、文房四寶以及與此有關的裱糊字畫、雕刻印章、刻板鐫碑等文化事業。
這一帶在遼代是個小村,名叫海王村。在元代是為皇家燒製琉璃瓦件的窯廠所在地。明代又在這裏設琉璃廠。當時人煙稀少,空曠荒涼。成為文化街,是康熙年以後的事。琉璃廠地處內城南門正陽門外,清初以來,內城閑雜人口都往外城遷移,這一帶人口就逐漸增多,戲園、商店也興建起來。而琉璃廠周圍則新建了一片會館,全國各地進京的商人、官吏、學者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裏。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七日,京城舉辦的燈會也移到琉璃廠附近的廠甸,於是書鋪和流動書攤隨之慢慢地集中到琉璃廠。乾隆三十七年(1772),朝廷召集大批文人學者編纂《四庫全書》。這些人有的就住在琉璃廠附近,遇到需用的圖書,就開列書目到琉璃廠書鋪去尋找,書商為了適應他們的需求,又派人到外地各省去搜羅圖書。促使琉璃廠書業興旺,又帶動了其他文化行業的發展。經營碑帖字畫、文房四寶、文物古玩的店鋪也興盛起來,其中不少店家是世代相傳、子繼父業,所以出現了一批有淵博知識的行家。清末民初有不少名人和書法家為這些文化店鋪題匾,如何紹基、翁同、康有為、梁啟超等。民國年間琉璃廠辟成東西兩街,東街主要經營文物古玩,西街主要經營舊書業。解放初這裏還有170多家大小文化店鋪。十年內亂時期,這條文化街遭到嚴重破壞。現正在逐漸恢複傳統特色。文物古玩方麵,專營古今書畫的寶古齋、榮寶齋、經營近代書畫的墨緣齋、經營曆代碑刻的慶雲堂、專營仿古陶器的汲古閣、經營金石陶瓷的萃珍齋、經營徽墨的胡開文、及專營湖筆的戴月軒都頗有名氣。古籍方麵,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中國書店等都在這裏開設了分店。街道房屋的整修也力求保持古雅的原貌,使人走到這裏便能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盧溝曉月的由來
盧溝橋在廣安門外永定河上,因永定河古稱盧溝河,所以名為盧溝橋。
清初盧溝河又改名為永定河,橋名則沿用至今。橋共11孔,全長2665米,寬75米。橋墩為船形,分水尖上裝有三角鐵柱,可以擊破河水化凍時撞擊橋墩的冰塊,人稱“斬龍劍”。橋上兩側石雕護欄的望柱共281根,柱頭刻大小石獅,千姿百態。北京有句流行的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形容獅子之多。經文物工作者實地考察,共有大小獅子485個。橋東頭坐的兩隻大石獅,身長173米,重3噸,身上爬著許多小獅子,隻有20厘米大小。橋西頭是兩隻石象,用頭頂著最後的石欄杆,造型十分有趣。馬可·波羅曾稱讚“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古時盧溝橋是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兩岸有很多旅舍驛館,行人清晨起來,天色初曙,尚見疏星曉月,所以“盧溝曉月”成為一大名勝,並被乾隆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現有乾隆所製碑立在宛平鎮盧溝橋頭。
北京白雲觀的由來
白雲觀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建築,也是我國著名的道觀之一。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曆史。
金時稱太極宮,元太祖賜給長春真人邱處機居住,改稱長春宮。後建白雲觀,邱真人死後葬在這裏。現在的建築是清代重修的形製。邱處機生於1148年的宋、金時期,山東登州棲霞人。曾拜全真教主王重陽為師,並成為其得意弟子之一,號稱“七真人”。全真派道教,起初並沒有完整的教義和教規,入道者,講道德經,節製飲食色欲,淡泊自適,不參預政事。1220年,元太祖在隨軍西征途中,派親信使臣以重禮詔聘。邱處機率領十八弟子應詔前往西域。成吉思汗對他“兩朝屢召而弗行,單使一邀而肯起”的政治態度很讚賞,當時在軍帳中接見了他。太祖向他問道,他答“以節欲保躬,天道好生惡殺。治尚無為清淨之理”,太祖“賜之虎符”,賜給他大宗師的爵位,稱他為“神仙”,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並護送他東歸。從此,邱處機在長春宮大開戒壇,宣揚全真教義,長春宮也就成為道教全真派的叢林聖地了。
明十三陵的由來
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開始建陵昌平。曆經230餘年,先後建立了十三座皇帝陵墓。陵園建築規模宏偉,一陵各居一山之下,中有神路勾通各陵,形成一個整體。
明代永樂到崇禎,共十四個皇帝,其中景泰帝朱祁鈺葬在京西金山,其餘十三個皇帝都在永樂的周圍安葬。所以統稱為明十三陵。這一大片陵區也因封山而名為天壽山。共占地40平方千米,陵區周圍建有陵牆,設十個關口,有一條南北向的總神路通向各陵。沿神路建有石牌坊、下馬碑、大紅門、神功聖德碑、神道柱、石象生、欞星門等。各陵布局大致相同,前有石碑、陵牆、欞星門、石五供、明樓等。明樓上立石碑,刻皇帝的廟號和諡號。
周口店遺址的由來
龍骨山在北京西南郊房山縣境內周口店附近,距北京約50千米。這裏是史前人類化石和文化遺跡的所在地。1929年12月2日,主持考古工作的裴文中先生第一次發掘出“北京人”完整的頭蓋骨,成為我國和世界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從此,周口店成為舉世矚目的地方。為什麼這一發現轟動了全世界呢?因為這具頭蓋骨,為研究人類進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他既具有人的性質,又保留了古猿的特征;他能直立行走,四肢軀幹和頭骨構造都像人,腦量也超過古猿和現代大猿;他頭部呈饅頭型,眉脊粗壯,突出於眼眶上方,前額扁平,頭骨壁厚於現代人,又與古猿相近。後來,這裏又陸續發現了一些人類化石,化石之豐富和它所代表部位的全麵,在世界上前所未有。其後,又在這裏發現了“山頂洞人”遺址,出土的化石和遺物證明,他們是比“北京人”要晚得多的人類。然而,這個珍貴的文化遺址在解放前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1941年太平洋戰爭前夕,原先存放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的一批包括“北京人”頭蓋骨在內的一批化石,被美國人裝箱運出,並很快神秘地失蹤。是裝上船運走了,還是中途失事沉落海底了,或者被日本人劫去了,始終是個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