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長城的由來
長城是我國古代極為重要的、宏偉的軍事防禦工程,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事工程。因其工程浩大而艱巨,被譽為人類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具有兩千多年的曆史。
早在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的春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相互防禦,都修築了烽火台、列城,以後逐步用城牆把它們聯係起來,這就是長城的開端。公元前7世紀後,齊、楚、燕、韓、趙、魏、秦就已經修築了若幹段的長城。後來,燕、趙、秦三國修築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東胡、匈奴入侵的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便在這個基礎上大規模地修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裏。同時,秦始皇還在沿線設立了十二郡來開發和管理長城內外的地區。秦以後各朝代,也都對長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築和增建。尤其是明代,在270多年的時間裏,大規模修築長城竟達18次之多,把原來的土築城牆部分都改為磚石結構,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河北山海關,全長6350千米左右,通稱萬裏長城。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據報道,宇航員從月球上回望地球時,所見到地球上的人工建築物,萬裏長城是最明顯的標誌之一。
居庸關的由來
居庸關,距北京約60千米,是古代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也是北京通往西北地區的重要通道。這裏地勢險峻,重巒疊嶂。又因景色秀麗,碧樹蔥蘢,從金代起被稱作“居庸疊翠”而列為“燕京八景”之冠。居庸之名,由來已久。史載,秦始皇曾經“徙居庸徒”於此。所謂庸徒,就是傭工、徒隸。居庸關也是萬裏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居庸關城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距今已有500多年曆史。關城內有一座漢白玉砌築的高台,名叫“雲台”,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原是一個過街塔建築,明初塔毀,後在塔上建廟,清康熙年間毀於大火。現在的雲台就是元、明兩代的街塔和寺院的基座。雲台門內的石壁上雕有四大天王像,石壁上還刻有梵文、藏文、八思巴蒙古文、維吾爾文、西夏文、漢文等六種文字刻成的佛經《陀羅尼經咒》和《造塔功德記》,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字的重要參考實物。也是研究元代宗教及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雲台附近有一巨石獨臥溝穀之中,人稱“仙人枕”,亦稱“穆桂英點將台”,因為石麵有大小28個圓眼,傳說是穆桂英搭帳篷時帳篷杆眼。
定陵博物館的由來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和兩個皇後孝端、孝靖的合葬墓。神宗年號萬曆,在位48年。他從萬曆十一年起親自選定陵址,確定規製,動用工匠三萬人,耗用白銀八百萬兩,花六年時間修成定陵。明樓、寶城及加築羅城等,都仿照永陵。
現其他地麵建築已不存。1956年5月,我國考古工作者開始有計劃地發掘定陵,到1959年建成定陵博物館。地宮共有五個殿堂,分為前殿、中殿、後殿。中殿有甬道通向左右配殿。全部用石質拱券結構,沒有梁柱。中殿陳設祭器,三個漢白玉雕的“寶座”前,有一個大龍缸,盛滿香油,是點長明燈用的,另有黃琉璃製的“五供”。左右配殿中間有漢白玉壘的棺床,可能原是為了放兩皇後的棺槨用的,但萬曆下葬明,兩皇後的棺槨卻與萬曆帝的棺槨都放在後殿的棺床上。地宮剛打開時,棺板上還有一些儀仗旗幟,覆蓋著“大行皇帝梓宮”的絲織銘旌。帝後屍體均已腐爛。現在的棺槨都是根據原物複製的。
從地宮中還出土了許多殉葬物品,有皇帝的諡寶、諡冊、金冠玉帶等各種金銀玉器和絲織品。萬曆帝的金冠,通體用細如發絲的金線編成,冠上鑲嵌兩條戲珠的金龍,工藝水平極高。皇後的四頂鳳冠,每頂上都鑲著幾千顆珍珠和上百塊寶石。孝端後的一頂鳳冠上有三條金龍,兩隻鳳凰,金龍口銜珠寶,鳳凰口銜珠滴,身披翠玉,點綴寶石,極為華麗。孝靖後用的“百子衣”,周身用金線繡成鬆、梅、竹、石、桃、李、芭蕉、靈芝等八寶,還有百子嬉戲,或捕鳥,或捉貓,或摘桃,或戲魚,活潑生動,各具神態。這些珍貴文物目前都在定陵博物館的陳列室內展出。八達嶺的由來
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八達嶺是居庸關的外口,北往延慶,西去宣化、張家口、大同,東至永寧、四海。交通四通八達,“路從此分”,故名“八達嶺”。它是古代的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衛前哨。
八達嶺關城,建於1505年。這裏居高臨下,形勢險峻。如果說居庸關是古代北京門戶,八達嶺就像是一把堅固的鐵鎖,八達嶺一旦失守,居庸關就大門洞開了。關城南北兩側,長城沿山脊隨勢而築,在兩側高峰上,可以眺望長城內外景色。城牆高大堅固,可五馬並馳,十人並行,沿城牆修築有多處烽火台,堞牆上有垛口,下有射洞,便於遠望與射擊。烽火台為古代軍事通信設施,台上備有柴草、硫磺、硝石等物,遇有敵情,白天燃煙,叫做燧;夜間舉火,叫做烽,有的同時放炮。古時在燃燒物中,摻和狼糞,煙高且直,遠處容易看到,因此烽火台又稱狼煙台。後來,人們常用“狼煙遍地”、“烽火連天”來比喻戰爭。世界上沒有攻不破的城堡。當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就攻破了有重兵把守的八達嶺和居庸關,打入了北京城。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評論說:“地非不險,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狼非不足,國法不行而人心去也”。
承德避暑山莊的由來
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或承德離宮。康熙四十六(1707)年,興建初具規模,稱熱河行宮。康熙五十年(1711),康熙在山莊的內午門上題額“避暑山莊”。園內原有宮殿庭園、寺廟等各種建築物約120處,風景點72處,其中康熙題名36處,乾隆題名36處。山莊內的建築不用雕梁畫棟,飛簷鬥拱,而是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基調,取自然山水的本色,兼有江南塞北的園林之美。這處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占地麵積564萬平方米,周圍繞以虎皮石牆,隨山勢起伏,長達10千米,有大小10個門出入。山莊共分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為湖區、平原區和山巒區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