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3 / 3)

這樣一來,太陽輻射說就比較權威了。這一學說的主力派的代表——美國學者威爾遜和日本學者烏居鐵經過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論點。他們指出,雖然南極陰天多,地麵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很少,但是冰是有一定透明度的,對太陽光有一定的透射率。這樣,表麵以下的冰層也或多或少會獲得太陽輻射的能量。加上這個地區風特別大,冬天的積雪被風吹走,積雪層很薄,多為裸露的岩石,使得夏天地麵吸收的熱量增多,氣候較為溫暖。日積月累,表層及以下冰層的溫度便有所上升,最後到了融化的程度。由於底層鹽度較高,密度較大,底層水不會升至表層,結果,就使高溫的特性保留下來。同時,表層水冬天有失熱現象,底層水則依靠上麵水層的保護,失熱微小,因而底層水溫特別高。近來,人們觀測到底層水溫有緩慢升高的趨勢,為這一理論提供了有說服力的依據。

持地熱說者雖然沒有占住腳,但也不同意威爾遜和烏居鐵的說法,認為上述說法有許多想像成分。例如,幾十米厚的冰層究竟能透過多少陽光?這些透過冰層的陽光使冰層融化並使水溫升到這樣高的程度,有什麼科學依據?如果事實真的像威爾遜、烏居鐵所說的那樣,那麼,類似範達湖這樣的湖泊就會有很多,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持地熱說者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正在尋求新的論據。看來,爭論仍在繼續,南極熱水湖疑謎還有待揭開。

護珠塔為何斜而不倒

比薩斜塔以斜而不倒聞名於世,但我國的護珠塔也是這樣的。它位於上海市“鬆郡九峰”的最高峰天馬山上,建於1079年,是一座七層八角形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寶塔,高約30多米。底層三分之一的磚已沒有了,整個斜塔僅靠不到三分之二的底層磚牆支撐著。現在護珠塔向東南傾斜近7°,有人認為它比世界著名的比薩斜塔傾斜得更厲害,稱得上是世界第一斜塔。

塔雖傾斜,但曆經狂風暴雨、台風地震,卻始終屹立於天馬山巔,斜而不倒。但其斜而不倒的原因卻眾說不一。

第一種是當地傳說,塔是向東南傾側的,而在塔的東南麵有一株銀杏樹是一位仙人在五百年前種的,樹雖枯死,但它依靠神力,對護珠塔遙相支撐,使塔不倒。但這隻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

第二種說法是根據當地的氣候,護珠塔建在沉陷不勻的地基上,東南方向土質較軟,西北方向土質較硬,塔於是向東南方向傾斜。但浙江一帶多東南風,塔的傾斜力與風力相平衡,使護珠塔迎風挺立,斜而不倒。

第三種意見認為與建築材料有關,古代用糯米汁拌以桐油石灰來粘合磚塊。據說用這種粘合劑來建築,時間愈久愈堅固。加上古代建築技藝的精湛,使護珠塔能夠渾然一體,塔磚不致於一塊塊塌落下來。

1984年5月,為了搶救這一座珍貴的千年古塔,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積極組織力量,對斜塔進行全麵搶修,組織專家製訂方案,貫徹“外貌不變,斜而不倒”的原則。在搶修時,發現塔身上部雖傾斜,但埋入地下的塔基卻沒有動,所以形成了塔斜而不倒的獨特現象。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塔不倒呢?

護珠塔斜而不倒的原因到底是哪一種,還不能確定。

音樂洞和音樂泉為什麼會發出樂聲

在我國湖南省有一個神奇的音樂洞。這個洞位於湖南省辰溪縣仙人灣鄉西北10公裏處,是由石灰岩在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經過億萬年的複雜變化而形成的,洞內到處是鍾乳和石筍。離洞口1千米處,有4排相連的石壁,這些石壁都由9~12根間隔均勻、大小長短相近的石梗組成。不管是哪排石壁的哪根石梗,隻要用岩石或鐵錘敲它就能發出聲音,敲一排中的任意7根石梗,都會依次發出“1、2、3、4、5、6、7”的音階,甚至在同一根石梗上敲擊不同的部位,也能發出不同的音階。而且它的音質優美動聽,絕不像敲擊一般岩石的聲音。一位中學教師慕名來此一遊,用一根鐵棍連續敲出《在希望的田野上》、《十五的月亮》、《大海啊,故鄉》等10首歌曲。

在美國新澤西州也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布滿了音樂岩。這是個很少有人知道的奇異世界。這些岩石看上去平平常常,可是如果拿出指南針,就會發現它在這裏不能指出方向,最令人奇怪的是這些岩石都具有優美的音色。如果用鐵錘敲擊,每塊岩石都會發出不同的音階,甚至在任何一塊岩石上敲擊不同的部位,也能發出不同的音階,而且音色極優美。但如果把這個地方的岩石搬到別處再來敲擊,其聲音變得就不那麼清脆了。這眾多的奇異岩石到底從哪裏來的呢?它們又為什麼單單在這裏才能發出這樣美妙的聲音呢?

音樂洞和音樂岩中的這些自然之謎令人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