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考古工作者至今沒有在地下發掘到真正的夜明珠、夜光璧、夜光杯等文物,在自然界也沒有見到類似的礦物,關於它們有無奇異的性質,目前仍是一個謎。
瓦塔湖零下70℃為什麼不結冰
瓦塔湖位於南極洲的萊特冰穀裏,雖然湖麵常年冰封,寒氣逼人,可是湖泊深處卻大不一樣。
瓦塔湖表麵冰層下的水溫是0℃左右,隨著深度的增加,水溫逐漸增高。水深15~40米處水溫為7.7℃;40米以下的深處,溫度升得很快,距湖麵60米處,有一層含鹽很大的鹹水層,溫度達到27℃,比表麵冰塊的溫度高47℃。極地考察隊員把瓦塔湖稱作地下“暖水瓶”。
起先,人們認為地下也許有地熱活動。可是,國際南極幹穀鑽探計劃實施以後,人們發現地底下不但沒有地熱活動,而且湖底沉積物的溫度要比湖水溫度低很多,這說明湖底沒有地熱活動。
美國和日本的南極考察者認為,熱源來自太陽。
瓦塔湖冰層很厚,而且湖水潔淨。陽光照射透明的湖水,把湖底的水曬成溫水。由於湖底水含鹽量高,能夠很好地積聚熱能;上層的淡水層像條棉被,蓋在上麵,湖麵的冰層又像密封的保暖床,使溫水得到保暖。
但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像瓦塔湖這樣的“暖水瓶”在南極不隻一個,而事實並非如此。所以很多人不讚成這種說法。瓦塔湖依然是個難解的謎。除此之外,南極還有一些奇異的湖泊,如幹穀的唐·胡歲塘湖,在-70℃的低溫下,居然波光閃閃不結一塊冰,真讓人難以相信。
地光形成之謎
1983年12月29日晚9至10時左右,在遼寧省鐵嶺縣雞冠山鄉一帶出現一道綠色的強光,由西向東跳動著。西邊龍王頂村和離此村20千米外的岱海寨村等地有許多人也看得非常清楚。
氣象工作者通過對鐵嶺縣所處地理位置和當天晚上天空狀況的分析,認定這種綠光屬於地光。地光是一種低層大氣發光現象。地光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有帶狀光、條狀光、片狀光、球狀光、火狀光和柱狀光等。地光的顏色也是五光十色的,紅、橙、黃、綠、青、藍、紫都有。通常看見的地光有的藍裏帶白,很像電焊火花,非常刺眼;有的紅似朝霞,映滿天空;有的形如彩虹,五顏六色;有的猶如一條光帶,劃破長空;有的又似一團火球,或沿地翻滾,飄忽不定,或騰空而起,懸在半空。但綠色的地光還是極為罕見的。
地光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許多年來,這一直是個不解之謎。
由於地光通常是在地震發生前後出現的,所以有人認為地光與地殼的組成有密切關係。高頻和低頻震波都有可能引起地光。
有的科學工作者認為,地殼中的岩石能夠產生很強的高壓電場,從而使空氣受激發光。
有人認為地光可能是由超聲波激發空氣而產生的。
有人指出,深層地下水的流動也可導致大地電流的產生從而引發地光。
還有人從大氣靜電場強度的變化和大氣中帶電離子濃度的變化來研究探討地光產生的原因。
也有人指出,地光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此,它的成因也絕不會是惟一的。
目前地光起因之說眾說紛紜,各持己見,還需要氣象專家繼續探究。
南極熱水湖疑謎
南極洲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素有“白色大陸”之稱。可是,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們在這個冰封雪裹的世界裏卻發現了一個水溫很高的熱水湖——範達湖。這個湖最深處66米,水溫高達25℃,鹽類含量為海水的6倍多,氯化鈣的含量高得嚇人,是海水的18倍。南極幹冷世界中出現的這一十分溫暖的湖泊給科學界帶來了難解之謎。
日本、美國、英國、新西蘭等國的南極考察隊從各個不同角度對這一疑謎加以解釋,爭論不休。其中有兩種學說頗為盛行,一種是“太陽輻射說”,一種是“地熱說”。
太陽輻射說認為,熱湖來自太陽輻射的積蓄。夏天,當強烈的太陽直射湖麵,太陽光中的短波光線透過冰層和湖水,把湖底、湖壁烘暖了,剩餘的輻射幾乎都被底層鹹水所吸收、蓄積,湖麵的冰層也產生一種“溫室效應”,阻止了湖內熱量的散發。而氯化鈣這類的鹽類濃溶液能有效地蓄積太陽熱,南極熱水湖恰恰就是這種鹽類蓄熱的巨大的天然裝置。但持反對意見者認為,南極夏季日照時間雖然長,但陰天非常多,實際到達地麵的輻射能很少,再說冰麵又反射了90%以上的輻射能。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使表麵水溫升得很高。另外,暖水下沉後,必然使整個水層的水溫升高,而不可能僅僅使底層的水溫增高。
地熱活動說認為,範達湖距羅斯海50千米,而羅斯海附近有活動的默爾本火山和正在噴發的埃裏件斯活火山,表明這一帶地底岩漿活動是非常劇烈的,岩漿上湧現象很嚴重,受地熱的影響,湖水的溫度就會出現上冷下熱現象。這種解釋似乎很有道理,可是,國際南極鑽探計劃實施以後,科學家們發現範達湖所在的賴特幹侶區中並沒有地熱活動,這一學說也就宣告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