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2 / 3)

金屬“疲勞”

談到金屬疲勞,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難道金屬也會疲勞嗎?會的,它跟人一樣,超過了一定限度,就會疲勞。

不妨我們用鐵絲做個實驗,如果直著去拉,那是很難折斷的,但要是反複彎折,就很容易弄斷了。這說明,像鋼鐵這樣的金屬,在反複變化的外力作用下,它的強度要比在不變外力作用下小得多。人們便把這種現象叫做金屬疲勞。

金屬雖然像人一樣會發生疲勞,但卻同人的疲勞有著本質的區別。人疲勞後,經過一定的休息就可以恢複,而金屬疲勞則永遠不能恢複,因而造成許多惡性破壞事件,如輪船沉沒、飛機墜毀、橋梁倒塌等。據估計,在現代機器設備中,有80~90%或零部件的損壞,都是由金屬的疲勞造成的。因為金屬部件所受的外力超過一定限度,在材料內部抵抗最弱的地方,會出現人眼察覺不到的裂紋。如果部件所受外力不變,微小的裂紋就不會發展,材料也不易損壞。如果部件所受的是一種方向或大小經常重複變化的外力,那麼,金屬材料內部的微小裂紋就會時而張開,時而相壓,時而互相研磨,使裂紋擴大和發展。當裂紋擴大到一定程度,金屬材料被削弱到不再能承擔外力時,隻要有一點偶然的衝擊,零部件就會發生斷裂。所以,金屬疲勞造成的破壞,往往都是突如其來,沒有明顯的跡象讓人察覺。

金屬“疲勞”一詞,最早是由法國學者J·—V彭賽提出來的。但對金屬疲勞進行研究的,則是德國科學家A·沃勒,他在19世紀50年代,就發現了表現金屬疲勞特性的S—N曲線,並提出了疲勞極限的概念。盡管對金屬疲勞的研究已經有100多年了,做為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已經從物理學的固體力學和金屬物理學領域中分離出來,但許多問題仍沒有得到解決。

現在,人們對金屬的疲勞問題仍在不懈地探索著。其中人們最為關注的,是如何對現代化工業設備采取預防和保護措施,防患於未然。比如,選擇具有較高抗疲勞性能的材料,防止應力集中,合理布局結構,提高構件表麵加工質量和采用一些新技術和新工藝等。

再就是從理論上探討金屬疲勞造成破壞的原理是什麼。在這方麵,科學家們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分析和研究。在疲勞破壞機理研究中,就有人提出循環軟化、滑移、位錯、空洞合並和拉鏈等說法。在疲勞積累損傷方麵,目前已建立了幾十種損傷理論,包括線性理論、修正理論經驗公式和半經驗公式等;在疲勞裂紋擴展方麵,已提出了幾十個裂紋擴展公式。但這些觀點和實驗方法,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麵性,還需科學家們付出更大的辛勞和努力。

金屬疲勞問題,是現代工業麵臨的大敵,如不及時解決,將會遺患無窮。所以,現在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進行不懈的努力,設法克服這種疑難。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方麵的研究會有重大的突破。

原子核解密

原子很小,直徑隻有一百億分之一米。在1根頭發絲的端麵上,能排下一萬億個原子。原子雖小,其內卻並非毫無結構,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一個直徑為一千萬億分之一米的核(即核的直徑為原子的十萬分之一)和眾多(至少1個)繞核運動的電子。若將原子放大1021(即10萬億億)倍,它就像我們的太陽係了,太陽是核,眾多繞太陽運動的行星是電子。即便是核,其內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由眾多狀態各異的質子和中子組成。這些質子和中子以300多種不同的組合方式,構成一個天然龐大的原子核家族,家族“人員”達300多種。自1934年以來,人工還製造了2400多種核(元)素,這更壯大了原子核家族的氣勢。但這些人造核素“命運”多舛、壽命短,不穩定,叫做奇異原子核。

氫原子核隻有一個質子,大多數氧核有8個質子和中子,記作168O8,鈾核有兩種,23892U146和23592U143,都是第92號原子的核心,但核內中子數不同,23892U146含146個中子,則23592U143隻含143個中子。23592U143占自然界所有鈾的千分之七,是核能利用的主要原料。上述各原子核均是自然界存在的穩定原子核,其內的質子數Z和中子數N滿足一定的關係。不滿足這種關係的原子核就不穩定,將發生放射性衰變。或者說穩定原子核的N/Z的值是一定的(有一個允許範圍),偏離了這一範圍,原子核就不穩定。若偏離得太大,原子核就根本無法存在,“拚”不起來。人造核素的Z/N值越來越偏離穩定值,於是顯示出了一係列奇異的性質(故稱之為奇異原子核)。天然存在的300多種核素大部分是穩定的,約有十分之一是不穩定的,通過釋放α或β或γ射線(α即氦核42He2,β即電子或正電子,γ是高能光子)而衰變。按照核理論,若無放射性衰變,自然界應存在約8000種核素。因此,人類應還能製造出幾千種新核素或奇異原子核。

按照《辭海》,放射性是“不穩定原子核自發放出α、β、γ射線的現象。”現在,這個定義必須大大地加以擴充。1982年,科學家發現某些奇異原子核具有質子放射性,處於基態的人造核素151Lu(Lu表示鑥)和147Tm(Tm表示銩)能自發地釋放出一個質子[天然鑥(第71號元素)的大多數(97.4%)是175Lu,比人造的151Lu多24個中子;天然銩(第69號元素)全部是169Tm,比人造的147Tm多22個中子。151Lu和147Tm的“Z/N”值均遠離穩定的“Z/N”值中子極為貧乏而質子則大大過剩]。此外,還有β緩發粒子,包括β緩發α粒子(一個原子核經β衰變後,變成另一處於激發態的原子核,隨後新生原子核又發射出α粒子)、β緩發中子、β緩發質子、β緩發雙中子、β緩發三中子、β緩發雙質子、β緩發氚,迄今已發現1000餘種核素存在β緩發粒子,理論上預告至少有1000個核素存在β緩發粒子。1984年發現某些重核可自發放射146C8,1985年發現自發發射2010Ne14,理論預言,處於基態的原子核應能自發發射雙質子、中子或雙中子。

中子數或質子數為2,8,20,28,40,50,82等的原子核特別穩定,叫作“幻數”核(1949年邁耶與簡森創立了核的殼層模型,解釋了“幻數”,邁耶與簡森因此榮獲196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幻數核和鄰近幻數的核呈球形(閉殼層是球對稱的),與幻數偏離遠的原子核則有形變,有的如(扁盤式的)大餅形,有的如橄欖球形,甚至有的如雪茄煙狀(1953年,奧·玻爾與莫特遜創建了核的集體模型,解釋核的形變,榮獲1975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緣自於穩定或近穩定的原子核。人造核素遠離穩定區,在形體上也有獨特之處。有些奇異原子核在基態時呈球形,但到了激發態卻不是,有形變。例如人造18480Hg,其質子數Z=80,與質子幻數(82)接近,在基態時是球形,與天然穩定18480Hg類似,但處於激發態時就有形變,與22020Hg在激發態也呈球形不同。在奇異原子核中,還存在“變形幻數”。當中子數或質子數等於這種數時,相應的原子核形變很大。例如,38就是一個典型的形變幻數。

幻數與核能量有著巧妙的聯係。球形核隻有集體振動,“形變”核才有轉動。相應於振動的能量比較高,一般在1兆電子伏特(1電子伏特=1.6×10-19焦耳)左右。例如10268Ni34(Z=28,為幻數)是典型球核,第一激發態能量E1為1.17兆電子伏特。相應於轉動的能量比較低,例如,15464Gd90是典型形變核,E1隻有0.123兆電子伏特。原子核24gPu,形變很厲害,其E1為0.0428兆電子伏特。最近發現了形變更厲害的“超”形變核:10038Sr62和7436Kr38,其E1分別為0.03兆電子伏特和0.028兆電子伏特,它們均具有形變幻數38(一個是質子數為38,另一個是中子數為38)。當原子核既具有形變幻數(Z=38),又具有球形幻數(N=40)時,核仍有形變,形變幻數(比球形幻數)“幻”得更厲害。現在,科學家正在尋找Z和N都等於38的原子核,期望創造形變新記錄。

奇異原子核的奇特性質,正在不斷地被揭露出來,這極大地豐富了核世界或核家族裏的核現象。也許,隨著奇異核一個個被製出來,Z/N值逐漸遠離穩定區,將會發現更加奇異的核現象,甚至導致現有核理論的重大修改和突破。

誇克揭密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事不竭。”指出了物質的無限可分性。但是,人們對物質的無限可分性,是逐步認識到的,誇克模式的提出,就是人的這一認識的深化。

在人們開始認識物質世界的時候,就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說法。古希臘的一些哲學家認為,世上各種各樣的物質,都是由一些永遠不變,不可再分的基本單位構成,他們把這種基本單位叫原子。直到16世紀後半葉才由物理學家證實了原子的存在。後來意大利科學家阿伏伽德羅又提出了分子學說,補充了道爾頓的原子論。由此人們便形成了這樣一種思維模式: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不能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