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 / 3)

第十二章

印度新德裏年代學研究所所長S·B·羅伊曾十分肯定地說:“這兩大敘事詩,雖是用詩的語法寫成的,但記敘的大部分是實際存在的事。詩中有許多關於星球及星座的記敘,可推測它應是記載發生事件的日期,我們也可用推測日期的方法來推測地點,《拉瑪亞那》中的蘭卡,就是摩漢喬·達羅。”

根據羅伊的說法,戰爭發生在公元前2030年至前1930年間,經過與碳14的分析結果相對照,證明摩漢喬·達羅的住民確定是在這時期左右從這座古代城市中消失了。

1978年,英國考古學家大衛勃特和威恩山迪,前往摩漢喬·達羅實地考察,進一步尋找古代核戰爭的痕跡。他們從本地人那兒得知,在距遺跡中心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本地人稱為“玻璃化的市鎮”的禁止入內的神秘場所。

這裏到處都鋪著綠色光澤的黑石。很明顯可看出那是“托立尼提物質”。因為當世界第一顆原子彈“托立尼提號”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試爆時,沙漠中的沙就因核子爆炸的高熱而熔化,凝固成玻璃狀物質,也因此將它稱為“托立尼提物質”。而摩漢喬·達羅中也到處散堆著托立尼提物質。

在因高熱而溶化又凝固的礦山中,也有扭曲成玻璃狀的壺之碎片、因異常的熱氣而黏成磚塊的碎片、染成黑色陶土製的手鐲的碎片等等混雜在其中。

由於這座“玻璃化的市鎮”是本地人的神聖之地,故難以進行深入的挖掘調查,也不為外界知曉。大衛勃特二人並不到此止步,他們千辛萬苦,從“玻璃化的市鎮”裏帶回了幾個標本,送到羅馬科學大學火山學研究室進行分析,結果是:

第一件標本壺的碎片,是從外側向內側再加熱,並又急速冷卻的。亦即是最低也有攝氏950度至1000度的高溫加熱,然後再急速冷卻的。

第二個標本“黑石”則是由石英、長石及玻璃質所形成的礦物,這種礦物的溶解點大約是從1400度至1500度。可是,從形成空洞孔的外觀來看,可知此應是由極高溫在極短的時間形成的。

如果在窯中或普通的火中,是不會產生那種“在極短的時間內產生數千度高熱,然後又急速冷卻”的效果的。

大衛勃特在調整摩漢喬·達羅時,也發現了許多足以證明這座城市曾發生強烈爆炸的證據,如一瞬間崩潰的磚造建造物的痕跡,因高熱而燒毀的磚塊,大量的灰燼等等。

因此,大衛勃特肯定摩漢喬·達羅是古代核戰爭的戰場,在它的上空,曾經發生過比廣島原子彈還要大的數千噸的核爆炸。他說:

“我們之所以主張這是核子爆炸的結果,是因為在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的階段中,所惟一知道能讓其在瞬間發生熱波和衝擊波的爆炸物隻有核子武器。”

不過,上述事實至今仍然無法獲得進一步的證實,摩漢喬·達羅仍然有許多難解之謎。

發動古代核戰爭的是哪兩個敵對勢力?為何非發動核子不可呢?古代人又是如何擁有核武器技術的呢?

建造摩漢喬·達羅的是什麼人?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這裏形成的高度文明,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逝了嗎?

木乃伊製作之謎

木乃伊是古埃及曆代法老的幹屍的總稱。起初,隻有法老才具有把他的屍體製成木乃伊的資格,隨著屍體的防腐技術不斷提高,使貴族、平民也能像法老一樣令肉體永恒存在。先把死者的大腦移走,然後,把腸子取出,並盛入4個白色大理石瓶中。再取出被認為是智慧所在的心髒,包好,重新放入屍體。在掏空的腹部塞滿亞麻、鋸屑和芬芳的香料。放在泡堿(碳酸鈉水混合物)中浸泡7天,防止屍體其餘部分腐爛。用成卷的泡過樹膠的亞麻布纏裹經泡堿後晾幹的屍體。

早期的努力,僅僅是防腐,逐漸地,類似祭司的為屍體搽香油者成了化妝師。他們使用樹脂軟膏令屍體看來有血有肉,給屍體裝假眼,加上金屬護套給手指定位。

最早經過仔細防腐然後以裹布包紮的木乃伊,約開始於公元前2600年。屍體防腐術在公元前1085年到公元前945年間,即第21代法老王朝時期,臻於登峰造極的地步。隨後,宗教虔誠精神逐漸為汲汲為利的商業態度所取代。屍體防腐師不再設法保存屍體完好,反而舍本逐末,隻注意木乃伊外表(這倒有點像現代承辦殯儀的人替死者化妝供人瞻仰遺容)。防腐師將屍體內外用厚厚的鬆香封好,偶爾也用蜂蜜,隻是掩藏而不能抑製屍體腐爛。防腐師還用氣味濃烈的香料遮蓋驅之不散的屍臭,在盛載木乃伊的木箱上,繪些栩栩如生的畫像便交代過去,從前用心用力永保屍體完好的技術已不複通行。因此,較後期的木乃伊往往保存得不好,裹布內可能隻餘骸骨。

晚至公元前一世紀,屍體防腐師因所操技術而依然受人敬重,憑著防腐的本事都能賺到大量金錢。

前後3000多年期內,古埃及人將屍體製成木乃伊的方法有不少改變。不過多數學者專家認為防腐方法在公元前10世紀左右發展至巔峰,當時一位第一流的防腐師大致依下述步驟製成木乃伊:

首先,用燧石刀在屍體腹部左側開個10厘米長的切口,從切口把心髒(防腐師和他的主顧都認為心髒是感情的根源)以外所有其他內髒掏出來,逐一用酒和含有藥液、桂皮的香料加以清洗。防腐師還用香柏油衝洗屍體腹腔,把餘下的柔軟組織分解,接著,準備取腦。他用一種帶鉤的工具從死者鼻孔伸入頭顱,鉤出裏麵的腦髓,然後灌入香柏油香料,衝出腦殼中的殘餘組織。

屍體全身每部分都徹底清洗後,防腐師把所有器官和屍身埋進泡堿(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混合劑)粉末堆中,抽幹水分。屍身、器官大概要埋在泡堿粉裏約一個月,拿出來後把每一部分再用香液和香料洗滌。屍體防腐工作自始至終的每一個步驟,防腐師必須認真從事,比如開始時把屍體每個指頭包好,以免指甲損壞或脫落失去。

跟著,防腐師把幹透的內髒逐一以麻布包好,放回腹腔(或者個別放置於陶罐或石膏罐裏),用鋸屑、麻布、焦油或泥巴之類的填料填好腹腔。填放完畢,隨即將切口縫合。因為泡堿已損壞一些頭發,所以必須補一些假發,與未脫的真發編結一起;眼眶裏麵也需要裝入假眼。這時剩下來的工作是使屍體外觀複原,也是最費工夫的,因為要把幹癟的屍身恢複生前模樣實在不容易。

防腐師進行這項古代整形外科手術,要在屍身各處小心地割開很多微小切口,從皮膚裏填入依身體輪廓模造的麻布填料,就如20世紀的整容師注射矽劑替活人整容一樣。甚至屍體麵部和頸部也整得像生前一般,嘴裏塞以麻布使雙頰飽滿。最後,防腐師還要充當化妝師,用稱為赭石色的泥土替死者麵部以至全身染色(男死者染紅色,女死者染黃色)。染色完畢,屍體即可包裹。防腐師將屍體四肢分別以抹過鬆香的麻布一層一層地密實包裹,然後包裹頭部和軀幹,最後全身裹起來。

防腐師包好屍體,做成一具木乃伊,前後共花約70天時間。跟著防腐師把木乃伊送還喪主,喪主此時大概已另外備好人形木棺來裝木乃伊,並且已築好墳墓。

核爆炸

1984年的一次發生在太平洋上空的神秘核爆炸,至今仍在人們心中留下難解的謎團。

1984年4月9日晚,日本航空公司的一架班機從東京成田機場起飛,前往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安科雷季。就在飛機即將到達安科雷季的時候,一件奇異的事發生了:飛機前方出現一個巨大的蘑菇狀煙雲,高度達1萬米,在夜空中顯得十分明亮。班機的駕駛人員認為,這團煙雲不像是夏天常見的積雨雲,而像是核爆炸時出現的蘑菇雲。

這架班機立即向地麵飛行控製中心報告,並避開了這個巨大的蘑菇雲。當天晚上,一架荷蘭航空公司班機的乘員也目擊了這個巨大的蘑菇雲。目擊這一過程的還有這天晚上飛同一航線的另兩架飛機的乘員。

美國的有關當局在分析過上述目擊報告後,即對這些飛機和所有乘客進行了放射性汙染的檢查。但是檢查結構表明,沒有任何跡象說明有放射性汙染。

據當時氣象部門提供的資料,當天該海域沒有進行任何核試驗,也沒有火山爆發,而且在發現蘑菇狀煙雲時該海域上空也不可能形成積雨雲。

事後日本和美國有關部門相繼對事發地點進行了調查,對大氣塵埃進行了分析,發現塵埃的放射性強度比其他地區高出許多倍。這一結論表明,當時的巨大蘑菇煙雲很可能是一場核爆炸造成的。

這一事件使人們想起了1979年在非洲大陸西南部發生的一起類似事件。1979年9月22日,美國間諜衛星在非洲大陸西南部海域拍攝到了一次猛烈爆炸的照片,爆炸隻持續了幾秒鍾。從照片上的強光分析,這很可能是一次核爆炸。但是當時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是不可能在距本土這麼遙遠的地方進行核試驗的。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人們眾說紛紜,但都很難自圓其說。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也就是這種神秘核爆炸仍有可能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