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所帶電量和核外電子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原子不帶電性。不同類的原子,它們的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彼此不同。
在原子中,原子核隻占極小的一部分體積。原子核的半徑大約為原子半徑的萬分之一,原子核的體積隻占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這仿佛是一座十層大廈同一個櫻桃之比。因此,相對來說,原子裏有一個很大的空間。電子在這個空間裏作高速的運動。
原子核雖小,但也有複雜的結構。湯姆生、盧瑟福和玻爾等為人們勾畫出一幅新的原子圖像: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電子繞原子核飛快地旋轉,形成一圈圈電子雲。電子的軌道運動狀態改變時,原子就要發射或吸收光子。
原子核又是什麼組成的呢?恰德威克、湯川、鮑威爾等研究回答:是中子、質子、介子、超子等。科學家認為,組成世界的基石是5種基本粒子:電子、質子、中子、光子和介子。到目前為止,基本粒子已增加到300多種。
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幾乎相等,而電子質量卻小得多,隻相當於質子質量的1/1836。所以,原子核的質量幾乎就等於整個原子的質量。
質子和中子的質量雖然相同,可是帶電情況不同。質子帶正電荷,中子不帶電荷,電子帶負電荷。
1913年,英國科學家莫斯萊係統地研究了各種元素的X射線。他借助於一種叫做亞鐵氰化鉀的晶體,攝取了多種元素的X射線譜。他發現,隨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順序依次增大,相應的特征X射線的波長有規則地依次減小。他認為,元素在周期表中不是按照原子量的大小而是按照原子序數排列的,原子序數等於原子的核電荷數。
莫斯萊的這個發現,第一次把元素在周期表裏的座位同原子結構科學地聯係在一起了。
後來,在發現了質子和中子以後,人們終於認識到,決定一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隻是它的原子核中的質子數。例如,氫元素的原子核裏隻有一個質子,也就是核外有一個電子,它就排在周期表裏的第1位,氦原子核中含有兩個質子,也就是核外有2個電子,排在周期表裏的第2位……反過來也一樣,周期表裏第幾位上的元素,原子核裏一定有幾個質子。例如,氯是周期表裏的第17號元素。它的原子核裏也就有17個質子,核外電子自然就是17個。
這個新發現,就揭開了周期表留下的幾個不解之謎。
前麵說到,在周期表的第1周期裏,氫和氦之間隔著好大一塊空缺,會不會再有新元素?根據新發現,人們可以知道,氫、氦的質子數為1和2,中間肯定不會再有新元素了。
前麵也說到,人對元素的順序倒置的謎,現在也得到了解決。原來,鉀原子核裏的質子數正好比氬多1,碘比碲多1,鎳又比鈷多1。所以氬和鉀、鈷和碘、鑽和鎳的順序完全正確,不存在什麼顛倒的問題。
可是,謎還未能徹底解開。因為絕大多數的元素都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大,隨著質子數的增多,原子量也相應增大。獨獨有幾對元素的原子量沒有按照這個順序增大,反而是原子量大的排在前麵,而原子量小的排在後麵,這是為什麼?
電子的排布
在深人研究原子核後,人們發現,同一種元素的原子裏,質子的數目雖然一樣多,但中子的數目卻不盡相同。化學上把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叫做同位素。
氫原子的同位素有三種:第一種是氫,它的原子核裏沒有中子,隻有1個質子,叫做氕。第二種是重氫,它的原子核裏有1個質子和1個中子,叫做氘。第三種是超重氫,它的原子核裏有1個質子和2個中子,叫做氚。
氕、氘、氚,各自的原子質量雖然不同,可是它們的化學性質幾乎完全相同。人們測得的氫的原子量,就是這3種原子質量的平均值。
絕大多數的元素都有兩種或以上的同位素,因此絕大多數的原子量都是它的各種同位素的原子質量的平均值。
自然界的各種元素,通常是質子數大的,原子量也大;質子數小的,原子量也小。因此,在周期表中,大多數元素都是隨著質子數增大,原子量也增大。可是,有的元素,雖然質子數較小,但是在自然界,它的幾個同位素中較重的同位素占的比例大,因此幾種同位素的原子質量的平均值(這種元素的原子量)就要大一些。而有的元素的質子數雖然較大,可是由於較重的同位素占的比例小,結果這種元素的原子量反倒要小一些。
例如,氬的質子數(18)要比鉀的質數(19)小,但是在自然界中它的重同位素氬40的原子質量為39.96,占99.6%;氬38的原子質量為37.96,占0.06%;氬36原子量為35.97,占0.34%。氬的3種同位素的原子質量平均值為39.95。
鉀的質子數雖然較大,可是它的重同位素占的比例小。鉀41的原子質量為40.96,占6.88%;鉀40的原子質量為39.96,占0.01%;鉀39的原子質量為38.96,占93.08%。鉀的3種同位素的原子質量平均值為39.10。
由於原子核的質子、中子結構和同位素的發現,周期表中的氬和鉀、碲和碘、鈷和鎳、釷和鏷等,排列前後之謎終於徹底揭開了。
人們對核外電子進行了研究,知道電子在原子核外作高速運動。高速運動著的電子,在核外是分布在不同的層次裏。這些層次叫做能層或電子層。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裏,電子的能量並不相同。能量低的,通常在離核近的區城運動。能量高的,通常在離核遠的區域運動。
現在已經發現的電子層共有7層。第1層(K),離核最近,能量最低;其他由裏往外,依次為第2(L)層、第3(M)層、第4(N)層、第5(0)層、第6(P)層、第7(Q)層。核外電子的分層運動,又叫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人們發現,電子總是盡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層裏,然後再由裏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電子層裏。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有一定的規律:首先,各電子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目是2n2(n是電子層數)。例如第1層為2個電子,第2層為8個電子,第3層為18個電子,第4層為32個電子。其次,最外層電子數目不超過8個。第三,次外層電子數目不超過18個,倒數第3層電子數目不超過32個。
人們還發現,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居然和周期表有著內在的聯係。
先從橫排——周期來看:在第1周期中,氫原子的核外隻有1個電子,氦原子的核外有2個電子,都處於第1能層上。由於第1能層最多隻能容納2個電子,所以,到了氦第1能層就已經填滿。第1周期也隻有這兩個元素。
在第2周期中,從鋰到氖共有8個元素。它們的核外電子數從3增加到10。電子排布的情況是:第1能層都排滿了2個電子,第2能層中,從鋰到氖都依次排滿了1~8個電子。第2周期也剛好結束。
再從豎行——族來看:第1主族的7個元素——氫。鋰、鈉、鉀、銣、銫、鈁,它們相同的是,最外能層隻有一個電子,不同的是,它們的核外電子數和電子分布的層數。氫的核外隻有一個電子,隻能排布在第1能層上;鋰有2個能層,在第2能層上排布1個電子;鈉有3個能層,在第3能層上排布1個電子……鈁有7個能層,在第7能層上排布1個電子。
由此可見,第1主族7個元素原子的電子最外層都隻有一個電子。而在化學反應中,一般隻是最外層電子在起變化,由於它們最外層電子數相同,也就反映出它們相似的化學性質。
其他主族各元素的最外能層也類似。第2主族各元素的最外能層都有2個電子,第3主族各元素的最外能層有3個電子……
還可從惰性氣體元素、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來看:惰性氣體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都有8個電子(氦是2個)。這種最外層有8個電子的結構,是一種穩定的結構。因此,惰性氣體元素的化學性質比較穩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金屬元素像鈉、鉀、鎂、鋁等,原子的最外層電子的數目一般少於4個,在化學反應中,外層電子比較容易失去而使次外層變成最外層,通常達到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非金屬元素氟、氯、硫、磷等,原子的最外層電子的數目一般多於4個,在化學反應中,外層電子比較容易獲得電子,也使最外層通常達到8個電子的穩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