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企鵝

鳥綱。體長60~70厘米。羽毛顏色為體背黑色,腹部白色或雜有黑色橫紋。有發達的皮下脂肪。後肢短,可站立行走,趾間有蹼;有適於劃水如鰭狀的前肢。羽毛鱗片狀。站立時昂著如企望狀而得名。千百隻集群繁殖,雌雄配對。多分布在南半球。

鴕鳥

鳥綱。又叫“非洲駝鳥”。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鳥類。體高達275米,重約135公斤。雄體大於雌體,雌體羽灰褐色,雄體羽墨黑。兩翼退化,不能飛,腳長而粗,隻有2趾,底部有厚皮,適於沙漠裏奔走。雜食,生活於南半球的沙漠草原地帶。肉、卵均可食,羽可製成工藝品。

啄木鳥

鳥綱,啄木鳥科的通稱。屬樹棲攀禽類。體形小。體色各異。有的雄鳥頭頂紅色但喙都強直而尖銳。舌細長,尖端列生短鉤,可鉤食樹內蛀蟲。足對趾型,尾楔形,羽幹為啄木時的支架。我國南北均有分布,幾全為留鳥。

野鴨

鳥綱。多指綠頭鴨。是家鴨的祖先,比家鴨小。體長約60厘米,體扁平,腹部像平底船。其喙扁而寬,形狀似湯匙,利於從水中撈取食物。喙的邊緣似鋸齒,適於濾食水裏的食物。舌緣有很多尖刺,能使捕捉到的小動物不易逃脫。經馴化可變成家鴨。野鴨翼強大,氣囊發達,可做遠距離飛翔。前3趾間有蹼,善遊泳。其肉可食,羽可製絨。

貓頭鷹

鳥綱。也叫“長耳”。羽毛大多呈褐色,夾有散碎的細斑或橫紋。體長35厘米,兩眼圓而長,眼周圍羽毛呈放射狀,頭上有似貓樣的耳朵。遠看其麵孔像貓,故此而得名。腳爪和喙都彎曲呈鉤狀,十分銳利。飛行時無聲。白天隱藏於林中樹沿裏,黃昏和夜間飛出洞,以鼠為食,也食小雞。在夜晚其視力很強,能從遠處發現獵物。每隻成年貓頭鷹一個夏天就消滅千餘隻老鼠。為人類益鳥。分布於我國北方,秋冬飛往南方。

家鴿

鳥綱。按其用途分為:傳書、肉用和觀賞三大類。毛色呈青灰、純白、黑白交雜。體呈紡錘形。喙短,無齒,翼發達,善飛。大腦底部有複雜本能的中樞結構。雌雄終生雙棲,繁殖能力強,雌雄交替孵卵,能從嗉囊中分泌乳糜哺乳。

野鴿

即原鴿。鳥綱,為家鴿祖先。形似家鴿。全身羽毛灰色,翼端和尾尖有黑色帶紋。喙黑色。足紅色。食穀類和蔬菜種子。分布廣,為新疆西、北部及中部留鳥,常在樹上和岩縫裏築巢。

白鷺

也稱為小白鷺和白鷺鷥。鳥綱,鸛形目,鷺科。全身羽毛雪白,體長約為50厘米。多數白鷺喜群居,主要食物為小魚等水生動物。在我國南方為留鳥,中部地區為夏候鳥。一般活動在湖岸和水田邊,在生殖期間胸和背部生有蓑羽,可作飾品。

丹頂鶴

鳥綱。也叫“仙鶴”,是珍貴的涉禽。體長12米以上,羽毛潔白,喉頰及頸部暗褐色,黑色的飛羽彎曲成弓狀,覆蓋著白色尾羽。頭頂皮膚紅色,幼體除外。飛翔力強,叫聲響亮。生活在開闊的葦叢或多草的沼澤地帶。好食魚、蟲、甲殼類及蛙等,亦食水草和穀類。壽命長,為候鳥,冬季生活在長江下遊一帶。飛羽和尾羽可製扇。

鸚鵡

鳥綱。俗稱“鸚哥”。種類繁多,習性形態各異。大多數外形頭大、眼小。喙強大,上喙與頭蓋骨由可動關節相聯,因而口能向上張動。羽毛顏色多彩華麗,各色均有。尾形多。舌為肉質而柔軟,舌端圓滑,經訓練可模仿人話。主食果食,終生雌雄鸚鵡對棲。壽命長。我國種類少。僅在極中及西南地區有分布,可人工飼養。

候鳥

像鶴、雁等一些因為季節不同,而作定時遷徙且棲息地也隨之變化的鳥類。

百靈

鳥綱,雀形目,百靈科,百靈屬各種類的通稱,均有中、小型鳴禽。體形似麻雀,跗蹠後緣為純圓形。有盾狀鱗,後爪很長,極善鳴叫,高飛時可邊飛邊叫,主食為各種野生植物種子及少量昆蟲。可作觀賞與飼養。

燕子

鳥綱。一種候鳥,體長約17厘米。可分為兩類:一類專在城樓、大的建築物內搭窩,稱樓燕或雨燕;一類在房簷下搭窩,稱家燕。其喙都短,呈三角形,口裂深。尾羽深分叉,翼狹長,展時鐮刀狀。趾端有銳爪。體形輕巧,能攀緣於牆壁及樹枝。樓燕腹部羽毛灰黑色,四趾朝前,多在高空疾飛,伴以尖銳的“滋兒——”叫聲,以食果樹害蟲為主。家燕腹部羽毛白色,腳趾三趾朝前、一趾朝後,叫聲較複雜,食蠅、蚊、牛虻、螻蛄等害蟲。燕子是益鳥。

麻雀

鳥綱。又叫“家雀”。其喙黑色,圓錐形;頭和頸部栗褐色,背部淺,布滿黑色條紋。臉側有一塊黑斑。成鳥喉部黑色,幼鳥接近灰色;下體淺灰色。尾淺叉狀。雄鳥肩部褐紅色,雌鳥略呈橄欖褐色。營巢隨遇而安,常建巢於樹洞、牆壁、屋簷處等。主食穀類,食性隨季節變化,在繁殖和育雛時食昆蟲。為半益半害鳥。廣泛分布於我國平原和丘陵,肉可食,糞入藥叫白丁香。

袋鼠

哺乳綱,有袋目,袋鼠科動物的總稱。體型有大有小。共同的特征是:雌獸腹部有一育兒袋,前肢短小,後肢發達,適於跳躍,以植物為食。雌袋鼠懷孕33天左右將幼體生出,幼體爬到育兒袋後經過7~8個月才能獨立生活。袋鼠僅分布於澳大利亞。

蝙蝠

是惟一能飛行的哺乳動物。它的翅膀是一張皮膜,分布在前肢、後肢和尾之間。在樹上或地上爬行時,就依靠前肢的第一個指的鉤爪來抓住粗糙的物體。主要在晚上活動,口寬闊,適合於在飛行中捕食飛蟲。視力很弱,主要依靠聽覺。嘴能發射出超聲波,耳朵很大,能接收物體反射回來的超聲波,以此辨認物體。蝙蝠吃蚊子等大量的害蟲。

穿山甲

脊椎動物哺乳綱,亦稱“鯪鯉”。除腹麵外,體外都被有鱗片。行動遲緩,膽小怯懦,受驚時蜷成一團,用角質鱗片保護身體。頭小,嘴尖,口耳眼都小,無齒,舌細長發達,能從口中伸出舐取食物。四肢短小,各有5趾,趾端有銳利而尖的爪,可挖穴。可鑽入蟻穴,張開鱗甲,等螞蟻鑽入甲間時,再把甲片收緊,爬入水中,張開鱗甲,使螞蟻漂於水麵而食之。穿山甲分布於我國南部。其鱗片可入藥,主治痹痛、乳汁不通等症。穿山甲被我國列為三類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