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兩棲綱
兩棲類是水生脊椎動物演變到陸生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身體分為頭、頸、軀幹和尾四部分。它們保留了水生脊椎動物的一些特征,表現在:(1)生殖不能擺脫對水的依賴,需在水中產卵,大多種類仍為體外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無成對的附肢,須經變態後才發育為成體。(2)心室僅一個,為混合血,不完全雙循環,代謝率低,為變溫動物。(3)皮膚裸露,富腺體,缺乏保護性衍生物;肺簡單,囊狀,功能差,還需借助皮膚協助呼吸。
此外,它們的成體已有適應陸生生活的一些特征,表現在:(1)鰓呼吸被肺呼吸所替代,出現了喉頭和氣管,少數種類終生用鰓呼吸。(2)脊柱分化,出現頸椎和薦椎,頭骨有兩個枕骨髁,與頸椎形成可動關節。有五趾型四肢,適於陸上運動。(3)心髒成一心室,二心房。(4)大腦半球出現了原腦皮。中耳出現鼓膜和耳咽管。排泄係統出現了膀胱。
爬行綱
從爬行類開始,絕大多數脊椎動物完全擺脫了對水環境的依賴。爬行類體型分為蜥蜴型、蛇型和龜鱉型三類。身體一般分頭、頸、軀幹和尾四部分。爬行類皮膚幹燥,缺少皮膚腺,表皮角化程度高,體表覆有角質鱗或真皮形成的骨,可保護身體和防止體內水分蒸發,角質鱗隨生長常脫落就是常說的蛻皮。
鳥綱
鳥類是一種適於陸地和飛翔生活的高等脊椎動物,與哺乳類同屬恒溫動物。鳥類的體形和內部結構都與它的飛翔生活有著相當密切的聯係。體呈流線形,分頭、頸、軀幹和尾四部分,體外被有光滑且向後伸展的羽毛。前肢特化為翼,翼上有大型羽列構成飛翔器官。其骨骼堅而輕,且多有中空現象。絕大部分種類胸骨上有龍骨突起。現代鳥類無齒,有喙。鳥類的直腸短。排泄器官為後腎,無膀胱,尿液和糞便需隨時排出體外。其左右心房及心室分隔完整,血液在心髒內不再混合,為完全雙循環。體溫高且恒定(40~42℃)。肺呈海綿狀,並連有許多薄壁氣囊。雌體僅有左側卵巢和輸卵管,體內受精,卵生。其視覺、聽覺敏銳。
哺乳綱
哺乳類是脊索動物門中最高等和機體結構最高級的一綱,分布極廣,既能生活在陸地,也能生活在海洋中。身體分頭、頸、軀幹和尾四部分,四肢發達,為典型五趾型。體型因種類和生活方式不同而各異。哺乳類為恒溫動物,體表被毛,是保持恒溫重要因素之一,皮膚腺發達。其神經係統和感覺器官發達,有發達的大腦皮層,具有與行為、記憶學習有關的高級機能。它的頭骨有兩個枕骨髁,下頜由齒骨構成,齒生在齒槽內。口唇肉質。椎體雙平型,椎間盤內有一髓核,為脊索退化的痕跡。肺髒由大量肺泡組成。心髒完全分隔為四室,體循環與肺循環完全分流。體內受精,除單孔類為卵生外,其餘均為胎生,多數種類具有胎盤,胎兒在母體內發育。雌體有發達的乳腺,能哺乳。
夜光蟲
屬原生動物門,鞭毛蟲綱,腰鞭毛蟲目。它的得名是因夜間海水波動,它受到刺激後發出熒光。體呈圓球形,直徑1毫米左右,有兩根鞭毛,其中一根又長又粗為觸手,可攝食。生活於海中,浮遊,可做魚餌。人們所說的赤潮就是由於它們大量繁殖引起海水變色。赤潮出現,使陽光射力差,水中光合作用減低,使水中缺氧,魚蝦大量死亡。
變形蟲
屬原生動物門,肉足蟲綱,變形蟲科。它的得名就是由於它的個體隨原生質的流動,體形經常變化,無固定形狀。原生質突起稱肉足,可隨時形成或消失,亦稱偽足。蟲體不斷向伸出偽足的方向移動,叫變形運動。偽足還攝取食物,方式有兩種:一種為吞噬作用;一種為胞飲作用。其吞噬作用是變形蟲對細菌、藻類及各種有機碎屑等固體食物的攝取方式。當食物接觸質膜時,質膜的一層黏多糖或黏多糖—蛋白質複合物和捕獲物上的胰蛋白酶、卵磷脂等物質發生反應,產生黏多糖物質,黏在捕獲物上,使捕獲物失去運動平衡,形成食物環,經10分鍾後,質膜把捕獲物完全封閉,同時質膜與捕獲物一起向變形蟲質移動,與其他質膜脫離,形成食物泡。變形蟲的胞飲作用是變形蟲對液體物質的取食方式。胞飲作用可在變形蟲體表麵任何位置發生,一些大分子化合物或離子(如Ca2+)吸附到蟲體質膜表麵,使膜發生反應內陷下去形成管道,在管道內端斷裂下來,形成一些液泡,叫胞飲泡。胞飲作用與吞噬作用相協調,受細胞本身的調節。
瘧疾
是瘧原蟲侵入人體引起的疾病,其中間日瘧原蟲危害最普遍。典型發作症狀為寒戰、發熱和出汗、退熱三個連續階段,多數認為是異性蛋白反應。間日瘧每48小時發作一次,三日瘧72小時發作一次,惡性瘧約24—48小時發作一次,能大量破壞紅細胞,造成貧血,肝脾腫大。尤以昏睡為主的卵型最凶險。因為,在這種患者腦的毛細血管和小靜脈管裏,充滿了含有瘧原蟲裂殖體的紅細胞,如不及時處理,病人多在一或三天後死亡。我國瘧疾分布很廣,從海南至鬆花江,東起海濱,西至新疆,主要在江南各省流行。傳播瘧疾主要為中華按蚊、巴拉巴按蚊和微小按蚊。
草履蟲
屬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動物,亦稱尾草履蟲。肉眼可見,大小為150~300微米(1微米=10-6米),是前鈍圓後略尖的筒狀蟲體。體外具表膜,其上布滿纖毛,縱向排列,為運動細胞器。草履蟲有口溝,即身體一側有自前向腰部斜凹入的小溝,它取食就是用口溝內更長更密的纖毛進行的。蟲體前後端各有一伸縮泡,其周圍有6~11條收集管,二者交替收縮,以排出廢物。草履蟲生活於淡水水域中,條件適合時,可進行無性生殖,條件變化後,進行有性接合生殖,不分裂生殖。一般小核的形狀和數目是草履蟲分類的依據。世界已有報道的草履蟲有22種,我國常見的有6種,即尾草履蟲,雙小核草履蟲、多小核草履蟲、綠草履蟲、旋毛草履蟲和杜氏草履蟲。
水螅型
這類動物體形圓筒狀,固著生活,多為無性出芽生殖,因而形成群體,中膠層薄,無細胞結構。有些有石灰骨胳。口向上,其周圍有突起的垂唇。屬腔腸動物門動物構造的基本類型之一。
水母型
屬腔腸動物門動物構造的基本類型之一。體多盤狀,浮遊生活,不形成群體,有性生殖。中膠層厚,其中有少數細胞及纖維。口向下,神經係統較複雜。
血吸蟲
扁形動物門,吸蟲綱,片形吸蟲科動物。雌雄異體,雄蟲乳白色,長5~18毫米,體側向腹麵卷曲,構成槽狀抱雌溝,用以夾抱雌蟲。雌蟲纖細如絲,後半部褐色,長7~72毫米,寄生在人和多種哺乳動物門靜脈係統的小血管內。雌蟲在腸壁附近產卵,卵呈橢圓形,可隨血液進入肝或逆血流入腸壁,繼而進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孵出毛蚴,進入釘螺體內,發育增殖為大量胞蚴,胞蚴再產生許多尾蚴,離開螺體,遇到入水的人或畜即由皮膚侵入體內,引起血吸蟲病。血吸蟲的成蟲寄生於靜脈係統。臨床症狀:急性期有發熱、肝腫大,血中嗜酸性白細胞顯著增多;慢性期乏力,腹瀉下痢,輕度肝脾腫大;晚期有的肝硬化、腹水等。以春末、夏和早秋感染率最高。防治以預防為主,既要查病治病,也要搞好查螺滅螺,管好糞便、水源,預防感染。
豬肉絛蟲
扁形動物門,絛蟲綱,帶形科動物。也叫有鉤絛蟲。蟲體白色帶狀,全長2~4米,寬7~8毫米,共含700~1000個節頭。頭節圓球狀,前中央為頂突。上有大小相同或內外兩圈的小鉤25~50個,由此而得名。頂突下有四個圓形吸盤。頸纖細,以橫裂產生節片。節片中有多個卵,卵中有六鉤蚴。豬食這種卵後,寄生於豬體內肌肉、肝、腦等器官,此時為白色小點。經60~70天發育成囊尾蚴,人吃了未熟的豬肉後感染,寄生於人的腸內,吸取營養,分泌毒素,引起腹部不適,消化不良,腹瀉,亦能寄生在人的肌肉、腦、眼部位,引起囊蟲病。此病的流行與飲食習慣及豬的飼養方法有密切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