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動物為何有互助精神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動物為了自己的生存,與不同類甚至同類動物展開你死我活的鬥爭,然而,在少數動物間也有互助互愛,乃至舍己救人的行為。

在一個動物園裏,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學家們發現一隻名叫貝爾的雄性黑猩猩常常從地上揀起一根根小樹枝並認真地摘掉枝上的葉子,站在或跪在雄性黑猩猩身邊,一隻手扶著雄性黑猩猩的頭,另一隻手拿著光禿禿的小樹枝,伸到雄性黑猩猩的嘴裏剔去它牙縫中的積垢。原來它是用小樹枝作“牙簽”給雄性黑猩猩剔牙的!有時,貝爾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牙簽”,就直接用手指給雄性黑猩猩剔牙,科學家們觀察了6個月,發現幾乎每一天,貝爾就會給別的猩猩剔1次牙,每次3~15分鍾。

生活在草原上的白尾鷲,互敬互愛的行為更是讓人敬佩。這種專門以野馬等動物屍體為食的鳥類,在發現食物之後,會發出尖銳的叫聲,把自己的同夥招來共享。吃的時候總是先照顧長者,讓年老體弱的鷲先吃飽以後,其它鷲才開始吃。“家”裏還有幼鷲的母鷲,回“家”之後還會把吃下去的肉吐出來喂幼鷲。

斑馬是成群活動的。它們在巡遊覓食時,總有一隻斑馬擔任警戒,以便有危險時發出警報,通知同夥立即逃命。有時猴,獅、虎等猛獸追得很緊,情況十分危急,斑馬群中就會有一匹勇敢的斑馬,毅然離群,義無反顧地單身與獅子搏鬥,以掩護同夥撤退。當然,這匹斑馬最終成了猛獸的腹中之物。

不僅同類動物之間互幫互助,而在不同類動物間也有這種行為。

在西南非洲,有一隻小羚羊和一頭野牛結伴而行,羚羊在前走,野牛在後麵跟著;每走幾步,野牛便哀叫一聲,小羚羊也回過頭來叫一聲,似乎在應答野牛的呼喚。假如小羚羊走得太快了,野牛就高喊一聲,小羚羊馬上原地立定,等那野牛跟上後再走。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野牛眼睛害了病,紅腫得厲害,已無法單獨行動,小羚羊在為它帶路。

河馬見義勇為的精神,曾經使一位動物學家感歎不已。事情是這樣的:在一個炎熱的下午,一群羚羊到河邊飲水,突然一隻羚羊被凶殘的鱷魚捉住了,羚羊拚命抗拒可也無法逃命。這時,隻見一隻正在水裏閉目養神的河馬,向鱷魚猛撲過去。鱷魚見對方來勢凶猛,隻好放開即將到口的獵物逃之夭夭。河馬接著用鼻子把受傷的羚羊向岸邊推去,並用舌頭舔羚羊的傷口。

有關動物互幫互助的例子不勝枚舉,科學家們已經肯定動物之間有互助精神。

那麼動物為什麼會有互助精神呢?

有的科學家認為,動物的這種行為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因為在求生存的鬥爭中,一種動物間如果沒有互助精神就很難生存與發展;有的科學家認為,近親多半有著同樣的基因,同一種群動物的基因較為接近,因此會有互助精神

對於動物為什麼會有互助精神這一問題,科學家們各執己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

動物身上的年輪

鋸倒一棵大樹,觀察樹樁斷麵上的年輪,就可以知道這棵大樹的年齡。測知古樹的年齡,可以用一種空心鑽從樹幹圓周上的一點向圓心鑽去,取出像鉛筆粗細的年輪標本,這樣就可以不用鋸倒樹木而測知樹木的年齡。過一段時間,樹幹上的樹脂會自然醫好鑽孔留下的創傷。

動物身上也有“年輪”嗎?不同動物的“年輪”隱藏在不同的部位,五花八門。鯉、鯽鱗片上的同心圓就是顯示魚齡的“年輪”。為了看得很清楚,一般將鱗片洗淨,煮一下,再把它浸入二份苯和一份乙醚中,去掉脂肪,使它幹燥後觀察,河蚌的貝殼上有明顯的一圈圈生長線,那就是它的“年輪”。大黃魚、小黃魚的耳石上也可以找到“年輪”。怎樣了解龐大的鯨的年齡多年來一直是個難題,過去曾用許多方法來測定:一是有人認為鯨出生時是雌鯨體長的1/3,根據幼鯨體長的增長,可以推算年齡;二是觀察鯨體上白色傷痕數目,測算年齡,因年齡越老的鯨,受細菌、寄生蟲寄生後留下的傷痕越多。以上方法都有缺點,測算的年齡不夠準確。1995年發現鯨的耳垢是推算年齡的最好資料。

鯨的耳垢與人的耳垢大不相同,耳垢不能從外耳道掉出來。鯨的外耳道不是一直管,而是呈S型,耳垢積存在耳道中,由表皮角質層脫落的細胞和脂質所構成,脂質少、角化程度高、呈長圓錐形,像一個栓,所以又是耳栓。把耳栓切成縱剖麵,上有交替的明亮層和暗色層,數清多少明暗交替的條紋,就可以推算出鯨的年齡。耳栓上的明暗條紋就和樹木的“年輪”相似,明亮層是夏季索餌期形成的,那時候營養條件好,形成的脂質多;暗色層是冬季繁殖時期形成的,那時鯨幾乎過著絕食生活,耳輪上的角質多。真奇妙鯨的“年輪”竟會在耳垢形成的耳栓上。

在購買騾、馬等家畜的時候,知道它們的年齡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家畜的年齡大小直接影響它的價格。所以在農貿集市上,在買賣牲畜時,買主要掀起牲畜的嘴唇,仔細觀看它們的牙齒,以確認牲畜的真實年齡,進而考慮價格高低是否適當。另外,像鹿等野生動物,知道它們的年齡也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樣可以使其群體經常保持年輕健壯,以保證它們能良好地繁衍後代。如果是年老的雌雄交配,生育出來的後代就較差。因此,一些動物園和動物保護區,年老的動物都不用來繁殖後代,而是淘汰掉。

簡單說,可以根據動物的各種特征來鑒別它們的年齡。例如:公鹿在2歲時長出瘤狀的小角,3歲時長成大角,4歲分兩個叉,5歲分3個叉,6歲分4個叉,到7歲以上就不再分叉了。例外的情況自然會有,不過大概的年齡還是能知道。

其他野生動物,沒有鹿那樣的年齡特征,則隻能根據體格。毛色的濃淡和行動來判斷它們的年齡。最近已有了利用顯微鏡檢查兔子、黃鼠狼等動物的骨頭來確定其年齡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切取野兔等動物的下頜骨,將其磨製成薄片,染色後在顯微鏡下觀察,能看到骨頭的層次,根據骨層的多少便可準確地推斷動物的年齡。因為小動物的年齡都較短,所以使用這種方法是相當有效的。象和鯨那樣的大動物,則隻要取其牙齒在顯微鏡下鑒定就可知道它的年齡了。

馬的年齡也可根據它的牙齒準確地判斷出來,這在獸醫學上叫做“年齒鑒定法”。因為馬在用上下牙齒嚼草時,上麵的牙齒會逐漸磨損,所以根據其磨損程度就能判斷其年齡的大小。過去的馬販子,以及今日的牲畜交易都用這種方法確定買賣價格。

動物自療之謎

自然界裏的野牛動物得了病,受了傷,誰能給它們治療呢?朋友們不要擔心,她們有自已給自己治病的本領。有些動物會用野生植物來給自己治病。

春天來了,當美洲大黑熊剛從冬眠中醒來的時候,身體總是不舒服,精神也不好。它就去找點兒有緩瀉作用的果實吃。這樣一來,便把長期堵在直腸裏的硬糞塊排泄出去。從此以後,黑熊的精神振奮了,體質也恢複了常態,開始了冬眠以後的新生活。

在北美洲南部,有一種野生的吐綬雞,也叫火雞。它長著一副稀奇古怪的臉,人們又管它叫“七麵鳥”。別看它們的樣子怪,可會給自己的孩子治病。當大雨淋濕了小吐綬雞的時候,它們的父母會逼著它們吞下一種苦味草藥——安息香樹葉,來預防感冒。中醫告訴我們,安息香樹葉是解熱鎮痛的,小吐綬雞吃了它,當然就沒事兒啦。

熱帶森林中的猴子,如果出現了怕冷、戰栗的症狀,就是得了瘧疾,它就會去啃金雞納樹的樹皮。因為這種樹皮中所含的奎寧,是治療瘧疾的良藥。

貪吃的野貓到處流浪,它如果吃了有毒的東西,又吐又瀉,就會急急忙忙去尋找黍蘆草。這種苦味有毒的草含有生物堿,吃了以後引起嘔吐,野貓的病也就慢慢兒地好了。你看,野貓還知道“以毒攻毒”的治療方法呢。

在美洲,有人捉到了一隻長臂猿,發現它的腰上有一個大疙瘩,還以為它長了什麼腫瘤呢。仔細一看,才發現長臂猿受了傷,那個大疙瘩,是它自己敷的一堆嚼過的香樹葉子。這是印第安人治傷的草藥,長臂猿也知道它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