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近代史
斯圖亞特王朝
1603年,英國都鐸王朝(1485—1603)末代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死後無嗣,由其遠親蘇格蘭國主詹姆士·斯圖亞特繼承王位,稱詹姆士一世,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的統治。1625年,詹姆士一世死後,其子查理一世繼位。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封建專製統治的矛盾日益尖銳,1640年,終於爆發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處死了查理一世,斯圖亞特王朝被推翻。1660年,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在王黨的擁戴下,與議會達成協議,登上王位,複辟了斯圖亞特王朝。查理二世之後,是其弟詹姆士二世繼位。1688年,資產階級發動宮廷政變,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威廉三世為英國國王。直至1714年,由於無嗣,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的統治結束。
圈地運動
貴族用暴力大規模剝奪農民土地的一種方式。以英國為典型,自15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期,曆時300餘年。15世紀末,英國由於國內毛紡織業的興盛,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業十分有利可圖。於是,貴族大規模圈占村社的公地和農民的耕地,將之改為牧場,雇傭少量工資低微的工人放牧羊群。結果,大批農民被剝奪生產資料,無以為生,淪為流浪者。所以,圈地運動也被稱為“羊吃人”運動。圈地運動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土地關係變革,是資本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加速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蘇格蘭人民起義
1637-1640年蘇格蘭人民為反抗英王查理一世專製統治而發動的起義。1603年以後,雖然蘇格蘭與英格蘭兩國共戴一主,但蘇格蘭在內政和宗教上仍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卡爾文教的長老會對國王實行監督。1637年7月,查理一世強令蘇格蘭接受英國國教的主教製、禮拜儀式與公禱書,目的是把專製統治推行到蘇格蘭,從而引起蘇格蘭人民的憤怒。1638年,蘇格蘭的貴族和資產階級發動反英戰爭,並於1639年攻入英格蘭北部,擊潰英軍。蘇格蘭人民起義點燃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線。
馬斯頓荒原戰役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一次著名戰役。1644年7月,克倫威爾率領由自耕農組織的誌願騎兵隊,在英格蘭北部的馬斯頓荒原與國王軍隊會戰,在蘇格蘭軍隊的協助下,大敗國王軍。史稱馬斯頓荒原戰役。這場戰役是英國內戰爆發以來國會軍取得的第一次大捷,它扭轉了戰局。從此,國會軍開始一步步地走向勝利。
掘地派運動
掘地派也稱為真正平等派,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代表無地和少地農民利益的激進派別。掘地派運動於1649年春天以貧苦農民開墾倫敦附近聖喬治山荒地為開端,迅速擴展到許多地方。掘地派揭示了人民在廢除王權以後仍然受壓迫的現實,提出廢除土地私有,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張。掘地派運動是貧苦農民要求把革命推向深入的一種表現,但是遭到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克倫威爾的鎮壓。
1688年政變
亦稱光榮革命,1688年英國國會推翻複辟的斯圖亞特王朝的政變。1685年國王詹姆士二世即位,企圖借助法國勢力恢複封建專製統治,與資產階級控製的國會發生衝突,於是,英國資產階級於1688年6月發動宮廷政變,邀請英國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威廉當英國的國王。詹姆士二世眾叛親離,逃亡法國。從此王權大受限製,國會權力得到確認,建立了以資產階級專政為實質的君主立憲政體,史稱1688年政變。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尾聲。
權利法案
它是英國資產階級確立君主立憲製的憲法性文件。1688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光榮革命”,扶植威廉三世即位英國國王。為防止國王恢複專製製度和天主教,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於1689年2月呈給威廉三世一個《權利宣言》,10月經國會批準,更名為《權利法案》。法案共13條,主要內容包括: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廢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執行;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征稅;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議會必須定期召開;議員的選舉不受國王的幹涉。《權利法案》為限製王權提供了憲法保障,使以後的國王不能濫用權力,它的發表,標誌著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製的資產階級專政。
彼得一世改革
公元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在位期間,為了滿足向外擴張領土的野心,使俄國成為一個軍事強國,進行了加強統治,擴大軍事力量和發展經濟的改革,史稱彼得一世改革。彼得一世仿照西歐的樣式建立和擴大海軍,實行按農戶征兵的製度;派人到西歐學習文化技術,改進軍事裝備,鼓勵興辦手工工場;在文化上,推行學校教育,使生活習慣西歐化。彼得一世的改革促進了俄國的經濟發展,加強了軍事力量,鞏固了貴族地主和商人的利益,為沙皇俄國的進一步侵略擴張創造了物質條件。但是,彼得一世的改革不僅沒有觸及農奴製度,而且加重了農奴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