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康
又名杜康。傳說中夏代國王。姒姓。相之遺腹子。寒浞殺相後,生於母家有仍氏部落(今山東濟南東南)。自幼聰穎,立誌複興夏朝。先為有仍氏牧正。後逃至有虞氏部落(今河南虞城東)任庖正,並娶有虞氏女為妻。召集夏朝舊臣,經過精心策劃,誅殺寒浞,奪取王位,恢複夏朝。在位21年,勤於政事,講究信用,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受到各部落擁戴。相傳為釀酒的發明者。少康晚年封庶子無餘於越(今浙江紹興),以祀奉祖先大禹的陵墓。
桀
姒姓,名履癸。夏朝最後一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著名的暴君。夏桀統治非常殘酷,暴虐無道,人民對他恨之入骨,詛咒他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尚書·湯誓》)為了製服叛離的諸侯,桀又在有仍(今山東濟寧東南)會合諸侯,征討有緡氏(在今山東金鄉東北),此役使夏王朝元氣大傷。此時,東方新興的商部落,在其首領湯的率領下興兵伐夏。夏桀勢孤力窮,戰敗逃亡,死於南巢(今安徽巢湖北岸),夏亡。
商朝
湯
子姓,又叫成湯、武湯,甲骨文稱唐、大乙或高祖乙。商朝的建立者。湯原為黃河下遊商丘地區的商部落的領袖,在他即位時,商實際上已形成了和夏朝相對峙的局麵。商湯任用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積極作滅夏的準備。經11次征伐,商先後滅掉了黃河下遊地區夏朝的幾個重要屬國葛(今河南寧陵北)、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今河南範縣東南)、昆吾(今河南許昌東)等,控製了廣大的東方地區。隨後湯便興兵伐夏,兩軍相遇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之野,夏桀戰敗。湯滅夏,正式建立了商朝。
伊尹
商初開國重臣。名伊,尹為官名。一說名摯,官名阿衡。原為夏朝豐年有莘氏部落(今山東曹縣北)的家奴。傳說他為見商湯,使自己隨有莘氏女嫁到商湯處,被湯用為司廚,並以其才智為湯所賞識,終用為相。先後輔佐湯滅許多親附夏的鄰國,最後經鳴條一戰,攻垮夏朝,奠定商朝基業。湯去世後,先後扶立、輔佐湯的兒子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後,湯的孫子太甲即位,因其破壞商湯法規,不理國政,將其送往桐官反省,自攝國政。三年後太甲悔過,還政,自己仍居相位輔政。太甲死後,又扶立太甲的兒子沃丁為王。傳沃丁時善終,終年100餘歲。被曆代儒家奉為賢相。一說為篡位被殺的逆賊,見《竹書紀年》。
祖乙
商代國王。湯的六代孫。仲丁之子,一說為河甲子。河甲病死後即位。屬於庇(今山東梁山、鄆城一帶)。甲骨文中稱他為中宗祖乙,並和大乙、大甲合稱“三示”(即三位功勳卓著的祖先)。祖乙在位時,遷都於邢(又稱耿,今河南溫縣東)。曾幾次出兵平服蘭痍、班方等國,解除了東南方夷族對商的威脅,使國家再度中興。在位75年,受到各部族人民擁戴。
武丁
商代國王。盤庚弟小乙之子。相傳少時生長於民間,了解民間疾苦。即位後,積極謀求人才,任用奴隸出身的傅說為相,力求鞏固統治。在位期間,生產發展,社會安定,國力增強。先後對北方的土方、鬼方,西方的羌,東方的夷,南方的虎方用兵,及於長江以南的荊楚地區,開拓了疆土,擴大了殷商勢力,使商朝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在位59年,被尊為高祖。《尚書》中《說命》、《高宗》、《彤日》等篇,《詩經》中的《玄鳥》等篇,都載有他的事跡。
帝乙
商代國王。文丁子,紂王之父,文丁死後即位。在位期間,商朝國勢已趨於衰落。即位後第九年,出兵征伐島夷和淮夷,中途受到盂方(今河南睢縣附近)截擊。又率領諸侯討伐盂方,得勝。曾多次出兵南征夷族。在位末年,將商都遷於沫(即朝歌,今河南淇縣)。為商王30年,病死,葬於殷。
紂
子姓,名受,亦稱帝辛。商朝最後一君主,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整天沉湎酒色,奢侈荒淫,大建離宮別館,統治極為殘暴。又發動對東夷的長期戰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紂克東夷而殞其身”(《左傳》昭公十一年)。紂還一意孤行,對進諫的大臣進行迫害。結果,王子比幹被殺,公族箕子佯狂,王兄微子啟出逃,紂王麵臨內外交困的局麵。商朝最後終於被周武王滅掉,紂自焚身亡。商紂王的殘暴統治雖導致了商的滅亡,但他對東夷人的戰爭和對東南地區的長期經營,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淮河、長江流域,這在曆史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周朝
周文王
西周王朝的奠定者,姬姓,名昌,號西伯。本為殷之諸侯,其後武王有天下,乃追尊為文王。周文王在位50年,西伐諸戎,東出岐周,先在涇渭之間建立畢邑(今陝西鹹陽北阪),後又渡過渭水,滅掉親商的崇國(今陝西戶縣東),占有渭南。不久,又在灃水西岸建新都豐邑(今陝西西安灃水西岸),勢力不斷擴展,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文王時期奠定了西周王朝立國的基礎。傳說文王被紂囚於裏(今河南湯陰北)時,曾演八卦而作《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