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大人,兒隨征南將軍出征,至今已有一月有餘。近日戰事膠著,兒趁此大戰間隙寫此家書,望雙親大人勿為兒為念。待他日踏平南國,定凱旋得歸,光宗耀祖。
出征前幾月,我南國軍隊厲兵秣馬,挑運糧草,打造兵器。為此次戰爭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出發前我南國皇帝陛下更是親自犒勞三軍,大將軍梁峰宰牛祭旗,我近五萬大軍全部士氣高漲。不日便浩浩蕩蕩地開拔進軍北國。
月前我軍以五倍於北軍的兵力,連破敵國仙源、寒野兩關,大軍分四路進軍,直逼敵軍元帥所在之韓城。料想那南國兵甲盡是些酒囊飯袋之輩,斷不能抵擋我征南勝利之師。
我隨右路大軍靜山軍於昨日進軍至南國韓郡鹽城的外郊,初戰時我軍先鋒大將侯元章更是將敵軍兩員大將陳逸、韓鋼斬落馬下。今敵軍閉城不出,固守待援,我料也堅持不了許久。隨後王義將軍命令全軍休整待命,大概是要修養補給一下,然後一舉攻下鹽城。待擊潰這去韓城的最後一道屏障,我右路大軍便可直取敵酋。
後方也傳來捷報,和我右路大軍同時進軍的另外三路大軍除了譚名所率的疾風軍還未傳回消息,其他兩路大軍也是捷報連連,勢如破竹。
張寧安率的略火軍進過十數日的苦戰,攻破了韓郡北邊大城成遠,休整兩日後便從成遠古道行進,想來順利通過成遠古道後便可到達韓城西門。
吳鄲所率的徐林軍從本國梁郡最北城池碧水城出發,經過三百裏杳無人煙的荒漠,攻破陰水以南的韓川城,已和韓城隔江相望,隨時可以北渡陰水,包圍韓城北門。
至於譚名所率的疾風軍都是騎兵,按照計劃應從麗川小道急行,盡量避開南軍耳目,繞路直接包圍韓城東門。但不知出了什麼變故,竟幾天以來沒有消息傳來。不過譚將軍身經百戰,定也不會出什麼大的變故,料想是因為要避開耳目所以遲遲未傳消息而回吧。
四路大軍的統帥雖然性格多有不同,但都是不可多得的將才。張寧安將軍一向擁有萬夫莫當之勇,據說其平生數十戰,未嚐敗績。吳鄲將軍為人沉穩,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至於譚名將軍,是以用兵不拘一格,經常出乎敵人意料之外。而我軍的王義將軍知人善任,有量才度能的眼光。
兒在軍中獲得王義將軍青睞,不久前成為靜山軍軍師祭酒。我北國軍中十人一什長,百人一百夫長,校尉,都尉各領五百和一千人。三千以上便是將軍了,偏將軍統三千士兵,將軍統一萬士兵,再之上便是三軍之主大將軍了。我從小小士兵做起,承蒙王義將軍不棄,提拔為軍師祭酒,我必不負厚恩,報效於國家。
待大軍攻下這韓郡,逼迫南國割地求和,兒就隨軍衣錦還鄉,再在父母膝下奉孝。
兒應興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