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世界繪畫曆史7(1 / 3)

第二世界繪畫曆史7

17世紀法國繪畫

17世紀的法國,其藝術中的主要潮流是古典主義。

試分析一下古典主義的含義可能有助幹我們進一步了解17世紀的法國藝術。

1古典主義是17世紀到19世紀初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流行的一種藝術思潮。它起源於法國,卻對歐洲各國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古典主義的哲學基礎是17世紀法國笛卡兒為代表的唯理論,它主張通過理性來認識世界,認為理性是真理的標準,是真正知識的惟一源泉,從而否認經驗在認識過程中的必要性。在藝術創作中它反對想像力,否認自然是藝術創作的對象。這種唯理論在藝術中的反映就是古典主義。

3古典主義有三個特征:一是古典主義把人的理性提高到首要位置,認為僅憑理性就可以表現世界的真實,所以古典主義的藝術家隻重視純客觀的描寫,而不摻雜任何主觀感情。二是古典主義注重藝術的形式,把藝術分為高級的和低級的兩部分,從形式上去模仿古希臘羅馬時代的作品。高級的是指曆史畫、宗教畫和神話畫;低級的是指風俗畫、肖像畫、風景畫和靜物畫。三是古典主義注重一般的類型的表現,而排斥特殊的個性表現,認為藝術不應該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

4古典主義在歐洲各國或各個時代的藝術中都得到了不同的反映。在法國,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大多醉心於用古代藝術的形式表現現代社會的道德觀點,他們廣泛地利用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主題,追求形式的合理性和明朗性,提倡完美的造型和抽象的理想化,不免脫離了當時現實的具體形象。

17世紀法國繪畫和同時期的其他藝術形式幾乎具有同樣的特點,經曆了3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從17世紀初到17世紀30年代,即亨利四世在位的最後10年和馬麗·美帝奇王後攝政時期,此時國家正忙於宗教戰爭的善後工作。在藝術上一方麵受到佛蘭德斯和意大利的強烈影響,同時也在外來的藝術中不斷吸取營養,孕育著法國自己的藝術樣式。亦即古典主義藝術的準備階段。

2第二階段是從3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即主教黎世留獨攬大權的時期。此時的法國已成為歐洲世界的強國。在藝術上古典主義已完全確立,進入17世紀法國藝術的黃金時期,一大批傑出的古典主義畫家如普桑、洛蘭等都活躍在這個階段,法國已逐漸成為歐洲的藝術中心。

3第三個階段是路易十四當權的時期,“太陽王”的光輝已照耀在歐洲大陸上。法國甚至在國際上都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藝術上,由於路易十四的倡導,學院主義的繪畫已逐漸盛行,與古典主義分庭抗禮。

從巴洛克到古典主義

17世紀之初的兩股藝術潮流是巴洛克藝術和一部分完全根絕巴洛克藝術成分的從事曆史畫和宗教畫創作的畫家。其中,第二種藝術潮流孕育著法國的藝術樣式並啟露了法國古典主義的萌芽。

法國巴洛克藝術的代表人物是西蒙·富埃(1590年—1649年)。他在意大利生活了13年,歸國後任路易十三的首席畫師,在巴黎地區的香底怡、聖日耳曼昂萊、楓丹白露作了大量壁畫。從現存盧浮宮的《豐盛》、《神廟中的拜見》、《對神廟的祭獻》中可以看到他豐富的色彩,宏大的氣魄,優美的環形節奏,以及和諧的衣褶造型。

17世紀初期的法國繪畫主要是受到了意大利的影響,當時幾乎每一個稍有成就的畫家都曾去意大利留過學。他們不僅去學習古代藝術和文藝複興藝術,而且尤為重視當時盛行的三大流派:巴洛克藝術、卡拉瓦喬的現實主義和卡拉奇兄弟的學院派藝術。

富埃使巴洛克藝術在法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由於受意大利藝術的局限,也未能做出獨創性的成就。

就在此期,惟一可以和巴黎巴洛克藝術對抗的畫派是以17世紀初期法國最偉大的畫家雅克·卡洛為首的南錫畫派。

卡洛創作曆史畫和風俗畫,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精神。代表作有組畫《狂想曲》、《戰爭的苦難》和版畫《絞死的樹》等。

古典主義繪畫的全麵興起

《聖誕》拉圖爾洛林17世紀初期,巴黎的巴洛克藝術雖然稱雄一時。但巴洛克藝術終究在法國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巴洛克藝術的激烈的運動感,誇張的形體和強烈的色彩與法國人特有的溫和和節製是格格不入的。

當時巴黎是宮廷所在地和上層社會的集聚之地,巴洛克藝術正迎合了他們的口味。巴黎以外,幾乎沒有巴洛克藝術的市場。而與法國人精神相一致的古典主義的藝術卻在不斷形成。洛林就是古典主義藝術活躍的地方,當時活躍在洛林的偉大畫家是拉圖爾。

拉圖爾(1583年—1652年)是一位寫實主義畫家,他受到卡拉瓦喬藝術的強烈影響,是風靡歐洲的“黑繪法”的法國傑出代表畫家。他一生主要從事宗教畫和風俗畫的創作,也常常描寫日常生活的題材。

《農民的家庭》路易·勒南法國拉圖爾是一個偏愛夜光的畫家。他常常把作品處理在晚上,都以一根正在燃燒的蠟燭為光源。他因此而被稱為“燭光畫家”。著名的作品有《聖保羅的懺悔》、《聖女馬多列努》、《基督的降臨》、《聖誕》,《工匠聖約瑟》和《救聖保羅的天使》等。在這些作品中,拉圖爾強調畫麵構圖的單純性,反對巴洛克那種激越的運動感和對細部的帶有裝飾性的刻畫。賦予整個畫麵以崇高的精神性。它筆下的人物動人的樸素、端莊而理智的樣子,已經形成了一種古典主義的造型樣式。

17世紀的法國繪畫是豐富多彩的,勒南三兄弟的市民寫實美術為法國17世紀的繪畫藝術發展做出了貢獻。

勒南三兄弟,安東尼·勒南(1588年—1648年)、路易·勒南(1593年—1648年),馬修·勒南(1603年—1677年),是法國17世紀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畫家。兄弟三人都以描繪農民生活為主,農民、乞丐始終是他們最重要的畫題。他們質樸寫實的風格在17世紀法國美術中獨樹一幟。三兄弟中路易·勒南成就最大。40年代是他們的藝術的最活躍期,代表作有《農民的家庭》、《農民的午餐》、《幸福家庭》、《鐵匠鋪》和《午餐前的祈禱》等,都充滿濃厚的鄉土氣息。其中路易·勒南的《農民的家庭》是其中的精品,畫家以真摯的感情真實描繪了農民生活的簡陋和貧困,同時又表現出這些下層人物雖然衣衫破舊,但卻具有人類的尊嚴和法國傳統所特有的安詳沉著的性格。勒南兄弟的這種具有深厚的思想內容的現實主義美術傳統,對後來18、19世紀法國以夏爾丹、杜米埃、米勒、庫爾貝等人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美術有重要的影響。

17世紀法國繪畫大師普桑和洛蘭

17世紀的法國繪畫反映在法國古典主義紀念性繪畫上的最傑出的畫家是普桑和洛蘭。普桑是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創始人,洛蘭是傑出的古典主義風景畫家。

普桑(1594年—1665年)出生在諾曼底地區累桑德裏的軍人家庭,17歲開始學畫。19歲去了巴黎,1624年定居羅馬。他在17世紀法國藝術史上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他吸取了意大利古代藝術和文藝複興的先進藝術的同時。始終保持著法國民族藝術的傳統。他主張以“崇高的風格”去進行繪畫創作,認為畫家的職責是:(1)應描寫高貴莊嚴的行為,要合乎邏輯;(2)不是畫實際出現的情形,而是畫應該出現的情況;(3)繪畫要追求普遍和典型的東西,影響人的心智更重於影響人的感官;(4)色彩不要太熾烈,動態和構圖不要過於緊張。

普桑在繪畫中追求文學效果。作品具有宏大的氣度和端莊的美感。是古典主義的創始者。代表作品有《詩人的靈感》、《花神的勝利》、《阿爾卡迪的牧人》等。

《阿爾卡迪的牧人》是普桑最著名的作品。這幅作品描寫3個牧羊人和他們的女友,正在一座墓前猜測和解釋墓碑上刻的銘文:“即使在阿爾卡迪亞也有我”。阿爾卡迪亞是希臘的一個地區,被人稱之為樂土。這個墳墓和它的墓誌銘告訴年輕的牧羊人和他們的女友,即使在這樣美好的地方,死亡也是不可避免的。故畫中一個牧羊人神態嚴肅,不安地看著那個婦女。此畫的含義頗為費解,似乎含有“人生無常美景難再”的感慨。但普桑在描繪這一富有哲理的思想時。處處賦予它古典主義藝術所要求的崇高感情。不僅畫麵上是一片寧靜優雅、牧歌式的抒情氣氛,而且構圖均衡對稱。人物姿態從容莊重,宛若四尊古代希臘雕像。普桑的這種藝術風格為17、18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美術奠定了基礎,故後人稱他為“法國繪畫之父”。

洛蘭是17世紀法國最偉大的風景畫家,幾乎終生致力於風景畫的創作,對其他繪畫題材幾乎從未涉及。

洛蘭(1600年—1682年)出生在洛林的南錫附近,12歲時雙親病故。作為孤兒的洛蘭被人帶到羅馬,成了畫家達西的仆人,正因如此,洛蘭接觸到了繪畫,他利用一切時間向達西學畫,顯示了傑出的才能。1625年他曾回到祖國,兩年後重返羅馬。直到去世,都沒有離開過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