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蘭風景畫的兩個特點,一是具有古典風景畫的風格,在他的風景中常常出現希臘羅馬郊外的風景和古代建築物的廢墟。使畫麵帶有一種寂靜幽深的效果,從而引起人們對於古代生活的向往。二是洛蘭對光線在風景中的運用表現了格外的興趣,常常麵對太陽作畫,利用光線的變化使畫麵充滿了生機。
他的代表作有《克婁巴特拉在塔爾斯登岸》、《聖保羅登舟》等,都以海空一色、寧靜優美的畫麵令人賞心悅目。
法國美術院的成立和勒布侖的藝術
1648年,由主教黎世留的提案成立了國立美術院。並逐步成為法國美術活動的中心之一。當時裸體模特不許一般的畫家所用,但美術院有使用裸體模特的特權。
夏爾·勒布侖(1619年—1690年)是國立美術院的院長和首席畫家。勒布侖是寓埃的高足,擅長裝飾性繪畫。也是一個肖像畫家。他在造就法國統一藝術風格方麵的作用是無人能比的。其油畫代表作《大法官塞基埃的騎馬像》宏偉壯觀。畫中人春風得意,雍容華貴,服裝與坐騎富麗堂皇,馬側的兩排隨從安排得錯落有致,動態神情極具變化。勒布侖在擔任首席宮廷畫師的同時,還領導美術學院和戈伯蘭壁毯廠,主持凡爾賽宮鏡廳和盧浮宮阿波羅廳的裝飾工作,建立起以普桑的古典主義為主,從意大利巴洛克藝術中汲取營養的官方學院藝術風格。
17世紀法國的繪畫在歐洲美術史上的意義是重大的,它從此代替了意大利成為整個歐洲美術的中心。
五、18世紀歐洲繪畫
18世紀法國繪畫
18世紀的法國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那以前,意大利美術一直走在歐洲各國的前列,直到此時,它那光榮的地位才被法國美術取而代之。而在這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就是法國繪畫。
18世紀法國美術的情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18世紀20年代以前。此期為過渡階段,是古典主義風格逐漸過渡到羅可可風格的創立。第二階段為20年代到70年代或稱“路易十五時代”,是宮廷羅可可藝術與代表第三等級的市民藝術並存和相互對抗的時代。第三階段為70年代以後或稱“路易十六(1774年繼位)時代”。這是新古典主義興起的時代。
總的說來,18世紀法國美術發展的前兩個階段,其主要的藝術潮流是羅可可藝術和市民藝術。18世紀70年代以後,法國處於大革命的前夜,市民藝術已經完成了時代的使命,代之而起的是新古典主義藝術。
18世紀法國的羅可可繪畫
羅可可繪畫的主要風格是裝飾性,其最大特點是明顯的帶有人生的享樂主義傾向。
羅可可美術盛行時代是路易十五時代,這是一個享樂主義的時代。路易十五就曾說過“在我死後,那管洪水滔天”。這種醉生夢死的人生觀在當時嚴重影響著整個法蘭西的藝術趣味。一位18世紀的詩人羅梭在他的詩篇《新年頌》裏寫到:
“昨天”早巳失去,
“明天”也許不到來。
僅僅是在今天,
毫無疑問,人們能找到快樂。
18世紀這種享樂主義傾向影響了此時的美術,可以說它是羅可可藝術產生的一種心理背景。
所謂羅可可美術。有時也被稱作“路易十五式”。羅可可最初指的是始於路易十五時代的室內裝飾。它具有鮮明的反古典主義傳統的特點,總的特征是輕盈、華麗、精致、細膩。
羅可可美術表現在繪畫上的特點為:(1)從主題來說,都是貴族的,或為貴族服務的。其主題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國王和貴族的肖像主題。一類是求愛式主題,一類是牧歌式主題。(2)繪畫技巧與表現方法沒有巴洛克顯著的強烈的明暗對比,相反是一種輕快的平麵感覺。(3)在色彩運用上,也不喜歡濃重豔麗的色彩,而喜歡采用銀色、不鮮明的金黃色、白色等。總之是輕淡、穩靜、雅致的色彩。(4)在線條運用上已經不似巴洛克那樣曲折誇張,而是使用柔和的曲線。
羅可可繪畫方麵的傑出代表畫家是華多、布歇、弗拉戈納爾。
1羅可可繪畫的創始人華多
華多(1684年—1721年)是18世紀初期法國畫壇上出現的一個天賦詩才和畫才的大師。可以說,自普桑以來,在當時的法國還沒有一個可以與華多相提並論的畫家。他喜歡描寫上層社會生活的場麵,喜歡描寫貴族男女們在田野和庭院裏談情說爰,尋歡作樂的場麵。
華多出生在佛蘭德爾的一個燒瓦工人家庭,家境貧寒。幼時喜歡小說、繪畫和音樂,後到當地一個畫家的工作室當學徒。18歲到巴黎學畫,成為一個劇院舞台布景畫家的學生和助手。以後又進王家繪畫學院學習。1710年左右開始創作愛情題材的名作《發舟西苔島》。這幅畫他先後畫了三幅,以1717年完成的第二幅為最好。它描繪一群情侶依依惜別地離開神話中的愛情之島,返回現實生活之中,每個人物的姿態都被賦予了同愛情有關的象征意義。畫家以理性駕馭感覺,運筆用色騰奇爍妙,樹立了纖弱苗條的女性典型形象。這幅作品被認為是華多大量關於愛情題材的最傑出的作品,它給羅可可繪畫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為羅可可畫家提供了範本。
《發舟西苔島》華多法國華多絕大多數的作品取材戲劇,但他創作的最後一幅作品《熱爾桑畫店》可算是一個例外。這是畫家於1720年在巴黎用幾個半天時間畫就的一幅大型繪畫。它描繪的是熱爾桑正在家中接待買主時的情景,畫麵上出現了三組貴族男女顧客,他們正在精心地挑選著稱心如意的作品,背景的壁麵上掛滿了熱爾桑收藏和準備出售的作品。這幅作品是華多成熟期的代表作,也是18世紀首屈一指的名作。遺憾的是,年僅31歲的藝術家因患肺病於1721年夏天過早地去世了。
2羅可可繪畫的傑出代表布歇
《篷巴杜夫人肖像》布歇法國由華多開始興起羅可可繪畫到路易十五時代已發展到高潮。弗朗索瓦·布歇(1703年—1770年)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巨大的創造力而成為羅可可繪畫的傑出代表人物。
與華多相比,布歇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布歇出生於巴黎的一個版畫家的家庭裏,他從小就接受到父輩們的熏陶,並對繪畫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少年時師從羅可可畫家魯莫奧斯學習繪畫,32歲就當選為美術學院院士,經常出入貴族沙龍,尤其是深得路易十五的情婦、巴黎風流才女篷巴杜夫人的賞識。18世紀中期,他獲得路易十五首席畫師的稱號。晚年榮升皇家美術學院院長。
布歇所喜歡的題材是神話和寓言,他好像對華多所傾心的那些貴族男女們的風流韻事不感興趣。同時他作為一個宮廷畫家,那些題材的作品也難登大雅之堂,他筆下的那些略帶輕浮的維納斯和可愛歡樂的小天使卻受到了王室的歡迎。他的著名的作品《赫拉克《秋千》弗拉戈納爾法國勒斯和奧姆法拉》是西方繪畫史中對接吻的最熱情的描繪。他的神話作品很多,《維納斯的勝利》、《維納斯化妝》和《獵神的狄安娜》是其精彩的作品。其中以《維納斯的勝利》最為突出。
布歇不是一個肖像畫家,但他卻留下了一幅極為精美的肖像作品《篷巴杜夫人肖像》。在這幅肖像畫上,布歇著重刻畫了蓬巴杜夫人的美麗的姿容和高雅莊重的神情,整個畫麵中顯示了羅可可繪畫藝術的明顯特點。同時,布歇還創作了不少的風景畫,著名的作品有《水車》等。
3弗拉戈納爾
奧諾萊·弗拉戈納爾(1732年—1806年)是路易十六時代法國畫壇最出色的天才藝術家。他出生在庫拉斯,是一個商人的兒子。最初曾跟本世紀法國傑出的畫家夏爾丹學習繪畫基本技法,後又去羅馬深造,並漫遊意大利,研究意大利古代藝術。1761年回巴黎。不久,就獲得很大的榮譽,國王在盧浮宮賜給他一個畫室,他被接納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他的社會地位也很顯赫。他的繪畫像布歇一樣,主要是迎合當時上流社會的需要,多表現貴族男女愛情和遊樂生活,並有鮮明的色情成分。如《偷吻》、《秋千》、《浴女》等。但是由於他廣泛地接觸和研究意大利等的古代藝術,受過嚴格的基本訓練,有非常熟練的繪畫技巧,筆觸輕快、有力、流暢是他的主要特點。
《秋千》是畫家羅可可豔情方麵的代表作品,畫中的少女故意踢落鞋子,要為她蕩秋千的男子去拾,在取悅上層婦女上可謂登峰造極。《偷吻》也是一幅有名的作品,畫中一個貴族青年悄悄離開作樂的人群,一邊瞧著打開的門,一邊在少女的唇上偷取了甜蜜的一吻。
作為一個羅可可畫家,弗拉戈納爾的豔情方麵的作品,往往都表現得裝腔作勢,庸俗不堪,細節描寫也十分瑣碎,主要是為了取悅和迎合人們的低級欣賞趣味。雖然弗拉戈納爾的豔情藝術格調不高,但他在肖像畫方麵卻表現了傑出的才能,顯示了其藝術創造的巨大成就。在他的肖像畫中,他那大塊的厚色。飛舞的筆觸與傳統的手法大相徑庭,《狄德羅》、《讀》、《舞蹈家吉瑪爾》等畫,至今仍以其瀟灑奔放的手法而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