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人物形象鮮明,整部小說就是一個巨大的象征。坐著輪椅的查特萊是依賴機器和奴役支撐的寄生階級,他喪失生殖能力象征他所代表的階級和製度失去了生命力,其精神和道德衰竭殆盡。死氣沉沉的男爵莊園是偽善、頹敗的英國文明社會的縮影。看林人梅勒斯是個勞倫斯崇尚的自然人,是生命的象征,與查特萊構成鮮明的對比。他的林中小屋生機盎然,周圍鮮花盛開。康妮開始介於文明人與自然人之間,她後來與梅勒斯結合,選擇了自然的生活。
小說表現的還是勞倫斯一貫的主題:反對導致人的自然活力日益枯竭的現代文明,主張人天然本性的自由發展。他的答案是:隻有美好的性愛才能使被現代文明窒息的個性得到新生。梅勒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身患肺炎,通過性愛治愈了他的戰爭創傷,恢複了他的人性和感情,也給了他重新返回社會的理由和勇氣。被文明社會禁錮得奄奄一息的康妮也因此重新體驗到了生機的複蘇。勞倫斯把性愛描寫得激情蕩漾,如詩如畫,靈與肉的交融似乎合著大自然的節律,仿佛生命的讚歌。
勞倫斯精於描繪幾乎無法表達的情緒和人們複雜的內心世界,善於將深沉的感情化作形象生動的文字,他還經常利用大量象征和比喻傳達人物深層的感受,其文字若行雲流水又如歌似畫,使人身臨其境,這些都使勞倫斯的小說帶有濃烈的抒情意味和深厚的詩的意境,具有奇特的感人力量,容易產生心靈的共鳴。勞倫斯具有非凡的藝術天才。
勞倫斯在他生存的歲月,以追求人性的解放、憤恨工業主義的邪惡贏得了聲譽。也因其小說,尤其是最後一部小說中直白的性描寫,遭到了漫長的查禁和諸多的詆毀。在女權主義時期和商品社會的大潮中,同樣的原因,他又受到了大多的誤解和被利用。有人說他是“男性沙文主義者”,有人說他的創作是“性的奴役”。勞倫斯是嚴肅的,他把拯救整個人類社會被現代文明壓榨得活力枯竭的道義勇敢地、不自量力地擔在了自己肩上,他生動的筆觸傳達的是他真摯的信仰。一方麵勞倫斯本人對性與愛的辯證關係認識很深,性愛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充滿了矛盾和妥協;另一方麵出於對工業意誌的深惡痛絕,他試圖以對美好和諧的性愛為核心的人的自然屬性的張揚來激活人的生命活力,以此反抗強大的機器生產和工業意誌對人的抑製和物化。勞倫斯針對現代人的病症,提出了自己無畏的解決之道,雖然他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妄想和徒勞。他看到了現代人病痛的根源,卻開錯了藥方。勞倫斯是真誠的,他所追求的自由,是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對性的壓抑的年代。在那樣的年代,勞倫斯代表了浪漫的理想,讓人向往。事過境遷,一位資深的西方勞倫斯研究專家說,如果他能親眼目睹今日西方世界,他一定會呼籲更多的性壓抑,而不是更多的性解放。真誠的勞倫斯會這樣做的。
勞倫斯是一個值得駐足回顧、又必須適時揮手道別的真誠而勇敢的人類戰士。
法國中尉的女人
《法國中尉的女人》是60年代英國典型的實驗小說家約翰·福爾斯的作品。
約翰·福爾斯60年代初以篇幅較短的小說《收藏家》(1963)在文壇嶄露頭角。1969年,他的代表作《法國中尉的女人》問世。從商業和藝術價值兩方麵來看,這部小說都可以說極為成功。《法國中尉的女人》不僅包含現實主義、實驗主義和非小說成分,而且的確寫出了小說家猶豫不決的窘態。它巨大的銷量以及被好萊塢搬上銀幕,證明所謂“嚴肅”小說也能分享一下暢銷書的瀟灑和風流。這不能不歸因於它的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然而,它對曆史事實、社會調查報告、統計數字,馬克思和馬修·阿諾德的論述,以及對哈代和丁尼生詩句的隨意自如的引用,又使它沾上了濃厚的“實驗小說”甚或“非小說”氣息。《法國中尉的女人》是一部集小說敘事、社會曆史、文學典故、文學理論以及其他手段於一體的混和文類的小說。但這部作品最新穎、最有價值之處,還在於它以傳統加各種實驗手段所傳達的獨特的社會和曆史信息。
《法國中尉的女人》故事的主線是所謂“法國中尉的女人”薩拉·伍德拉芙對查爾斯的引誘及其後果。開始時薩拉住在萊姆鎮上,受雇於虔誠的普爾特尼太太,給她做伴。此前,鎮民中謠傳她與一個受了傷的法國中尉關係曖昧,她因此丟掉了家庭教師的工作。讀者看到她被萊姆鎮鎮民輕蔑鄙視,被普爾特尼太太羞辱欺負。薩拉既然被虔誠的萊姆鎮排斥,自然而然把貴族出身卻思想開明的自由主義者查爾斯當作傾訴對象,告訴查爾斯她已失身於那個法國中尉。但是,當查爾斯在愛克斯特那家旅館與她做愛時,發現薩拉仍然是個處女。這就是說,在“法國中尉的女人”的問題上,薩拉欺騙了查爾斯,欺騙了整個萊姆鎮。讀者看到的薩拉是個大大不同於傳統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人物。薩拉看上去有很大的自主性。她的自主性仿佛使她參與了作者對她的創造,按照故事的第一個結尾,查爾斯承擔了他與她的關係的一切後果,亦即否定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道德,用人道主義情操來解決“墮落”女人的問題。但在更具權威性的第2個結尾,薩拉卻是一個被社會認可的獨立女性,與查爾斯分道揚鑣。因此,可以把薩拉視為一個動態變化中的類型,視為在曆史變遷中被宏大社會力量造就的一個新的社會階級,甚至把她看作動態變化中的一種社會力量。若采用這種闡釋,她才獲得了一種超經驗、非邏輯,卻更為真實的存在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