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自轉
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23小時56分4秒;月亮自轉一周的時間跟它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相同,都是27天7小時43分115秒。地球同太陽係其他八大行星一樣,在繞太陽公轉的同時。圍繞著一根假想的自轉軸在不停地轉動,這就是地球的自轉。
灶神星
灶神星又稱第4號小行星,是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於1807年3月29日發現的。奧伯斯原是一位醫學教授,於1802年3月28日的夜間發現第二號小行星智神星(Pallas),5年之後又在他發現第2號小行星的天區室女座西北部發現了灶神星。他給第4號小行星取名為Vesta,是古代意大利的管理爐灶和火種的女神,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赫斯提亞,是炊事人員、磨坊工人、麵包師的保護神。又有一說它是源自於古代羅馬神話,取名為“灶神”,它是負責寺廟裏麵和古羅馬家庭裏麵的廚房的火種不滅的神。
載人航天器
載人航天器——能夠滿足人在其內生活和工作的航天器為載人航天器。載人航天器與人造衛星等不載人航天器的主要區別是:具有保障人生存的生命保障功能,艙內有適合人生存的大氣壓和大氣成分,有適合的溫度和濕度,並提供飲水和食物及生活設施;具有人工作所需的操作和實驗設備,顯示係統及時顯示航天器工作狀態和實驗數據,具有天地通信功能,使航天器中的人能夠與地麵控製中心進行語音通信;具有一定的活動空間,使人在其內工作和生活具有一定的舒適性。
中等質量恒星
達到紅巨星階段時,04到34太陽質量的恒星的外殼會向外膨脹,而核心向內壓縮,產生將氦聚變成碳的核反應。聚變會重新產生能量,暫時緩解恒星的死亡過程。對於太陽大小的恒星,此過程大約持續十億年。氦燃燒對溫度極其敏感,造成很大的不穩定。巨大的波動會使得外殼獲得足夠的動能脫離恒星,成為行星狀星雲。行星狀星雲中心留下的核心會逐漸冷卻,成為小而致密的白矮星,通常具有06倍太陽質量,但是隻有一個地球大小。
在重力和電子互斥力平衡時,白矮星是相對穩定的。在沒有能量來源的情況下,恒星在漫長的歲月中釋放出剩餘的能量,逐漸暗淡下去。最終,釋放完能量的白矮星會成為黑矮星,但是目前宇宙的年齡不足以使得這樣的星體存在。
在同時形成的雙星或者多星係統中,恒星際質量交流可能改變演化過程。因為一部分質量被其他恒星獲得,係統中質量較大的恒星的紅巨星階段演化會被加速,而質量較小的恒星會吸收一部分紅巨星的質量,在主星序停留更長時間。
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超出錢德拉塞卡極限,電子互斥力會不足以抵抗引力,而會繼續坍縮下去。這會造成恒星向外拋出外殼,也就是超新星爆發,標記著恒星的死亡。也就是說,不會有大於14倍太陽質量的白矮星。
如果白矮星和另外一顆恒星組成雙星係統,那麼白矮星可能使用來自另外一顆恒星的氫進行核反應並且將周圍的物質加熱拋出,即使白矮星的質量低於14倍太陽質量。這樣的爆炸稱為新星。
中子星
中子星是處於演化後期的恒星,它也是在老年恒星的中心形成的。隻不過能夠形成中子星的恒星,其質量更大罷了。根據科學家的計算,當老年恒星的質量大於十個太陽的質量時,它就有可能最後變為一顆中子星,而質量小於十個太陽的恒星往往隻能變化為一顆白矮星。
對於中子星內部的密度高達10的16次方克/立方厘米的物態,目前有三種不同的看法:①超子流體;②固態的中子核心;③中子流體中的π介子凝聚。在極高密度下,當重子核心彼此重疊得相當緊密時(這種情形有可能出現於大質量中子星的中心部分),物質的性質如何,是一個完全沒有解決的問題。中子星的質量下限約為01太陽質量,上限在15~2太陽質量之間。中子星半徑的典型值約為10公裏。密度最低的固態表麵是高密度的鐵。
中子星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存在強度極高的磁場,超過10的12次方高斯,它使表層的鐵聚合成長長的鐵原子鏈:每個原子都被壓縮並沿磁場被拉長,而且首尾相接,形成從表麵向外伸出的“須狀物”。在表麵以下,由於壓力太高,單個原子不能存在。它使中子星沿著磁極方向發射束狀無線電波(射電波)。中子星自轉非常快,能達到每秒幾百轉。中子星的磁極與兩極通常不吻合,所以如果中子星的磁極恰好朝向地球,那麼隨著自轉,中子星發出的射電波束就會象一座旋轉的燈塔那樣一次次掃過地球,形成射電脈衝。人們又稱這樣的天體為“脈衝星”。
最小觀念量
由於宇宙具有量子性,因而宇宙中的任何存在形式都具有最小量。也就是說,空間、時間、心理量等觀念量都有最小值。我們知道,能量的最小值為普朗克常數h,根據統一性原理,這個觀念量的最小單位在統一論中叫做“1伏羲”。
晝夜交替
地球是一個不發光又不透明的球體,同一瞬間陽光隻能照亮半個球,被陽光照亮的半個地球是白晝,沒有被陽光照亮的半個地球是黑夜,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做晨昏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