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碼調製
脈碼調製是對模擬信號進行處理、量化、編碼後轉換為數字信號的一種調製方式。所傳輸的信號經脈碼調製後,變為一係列的等幅脈衝,按照脈衝的出現與否賦予相應的編碼,從而把所傳輸的信號以編碼的形式表示出來。聲音、電視圖像等連續信號以及計算機數據通常轉化為由5或7個“通”、“斷”脈衝組成的博多電碼。
“脈衝編碼調製”
在1988年7月,日本就開始利用通信衛星向家庭提供每天24小時不間斷的電視節目。由於采用了“脈衝編碼調製”的數字通信技術,圖像清晰穩定。由於頻帶寬,用衛星傳送的電視伴音音質非常好。
脈碼調製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開始用脈碼調製開發一種數字微波通信網DR18。這個係統包含28224個雙向脈碼調製電話通路,於70年代中期投入商用。
60年代,一些國家的市內電話網開始使用脈碼調製來擴充容量。利用它,可使音頻電纜的傳輸容量擴大24~48倍。
70年代中後期,脈碼調製已成功地應用於同軸電纜通信、微波接力通信、衛星通信和光纖通信等中、大容量的傳輸係統。
1975年,貝爾電話公司安裝的T4M係統供美國國內傳輸話音、電視及數據信號。在直徑為10厘米的電纜中,裝有22根同軸管道(其中兩根備用),可提供4萬條以上的雙向脈碼調製的電話線路。
80年代初,脈碼調製不僅應用於市話中繼傳輸和大容量幹線傳輸以及數字程控交換機,而且在用戶電話機中也開始使用。隨著寬帶傳輸技術的發展,高質量寬帶脈碼調製技術發展非常迅速。
邁向信息社會
今日的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從工業經濟漸漸向信息經濟過渡。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能源、材料、信息這三種資源所發揮的作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現代社會中這三種資源的交流日益加速,日益深刻,日益廣泛。
在工業經濟的時代,人們致力於增加能源、材料的生產,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需要。在這個階段,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是靠增加能源和材料的生產來實現的。
進入信息經濟階段,人們追求的,不是通過提高能源、材料的產量,來生產更多的產品。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材料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從而以低於工業經濟時代的能源消耗、材料消耗、人力消耗和時間消耗,生產更多的產品,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提高工商業的競爭力,這才是信息經濟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