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N碼技術
PN碼的選擇直接影響到CDMA係統的容量、抗幹擾能力、接入和切換速度等性能。CDMA信道的區分是靠PN碼來進行的,因而要求PN碼自相關性要好,互相關性要弱,實現和編碼方案簡單等。目前的CDMA係統就是采用一種基本的PN序列-m序列作為地址碼,利用它的不同相位來區分不同用戶。
PCM
常用的調製方式,除了振幅調製(調幅)、頻率調製(調頻)外,還有編碼脈衝調製(脈碼調製),它的英文縮寫為PCM。它是美國物理學家裏布斯於1937年提出的,現已廣泛應用於電話、電視的傳輸。這一概念的提出,還為數字通信奠定了基礎,在計算機終端之間進行數字信息交換時,脈碼調製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
頻率調製
頻率調製,簡稱調頻。進行這種調製時,載波的振幅保持不變,而根據要傳送聲音、圖像信號的變化,來改變載波的頻率。與調幅方式相比,調頻方式更適合於傳送立體聲、電視節目的伴音信號及微波中繼站傳送的長途電話等。因此,調頻至今仍是廣泛使用的一種調製方式。
調幅廣播的噪音大,易受外界條件的幹擾,從而影響收聽的效果。為了提高廣播的質量,早在20世紀20年代,阿姆斯特朗就開始研究如何消除調幅無線電波噪聲的方法。但經過長期觀察,他發現,要完全消除調幅無線電波的噪聲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尋找新的調製信號的方法。
在超外差接收機的研究取得成功後,阿姆斯特朗於1928年開始研究新的調製方式。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調頻技術在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同時,調頻廣播的優點更加明顯。20世紀50年代,許多國家,特別是很多歐洲國家陸續建立起調頻廣播電台,從此,廣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高保真時代。
20世紀60年代,調頻廣播得到迅速的發展。1961年6月1日,調頻立體聲廣播正式開播,60年代中期得到飛速的發展。從70年代後期開始,有些國家開始研究立體感更強的調頻立體聲廣播,如四聲道全景聲廣播和立體環繞聲廣播等。阿姆斯特朗在晚年仍未停止他的研究,1951年,他又發明了超再生電路。可惜他的很多時間花在打官司上了,否則他會有更多的成就。1954年2月1日,他在紐約自殺身亡,但他對無線電接收發射技術的貢獻,在人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