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青幫與洪門有相當之淵源,但由於實行禪宗製度,所以與洪門中互稱兄弟不同,青幫組織是拜師入幫,會眾以師徒相稱,崇尚“師徒如父子”。
青幫組織比洪門更嚴密,規矩更複雜,於是也更加秘密,因為組成人員和入會方式,使得展受限,規模不能與洪門相比。
因此民間有言道:“青幫一條線,洪門一大片”。
關於青幫的起源有許多種法,但實際上它是清朝雍正初年為承運漕糧而形成的。
話雍正年間,雍正皇帝為了暢通糧運之道,張出皇榜,由欽差田文鏡招募勇謀之士興辦水路糧運。
當時,杭州有三位異姓好友,揭皇榜願受此任。
這三位依年歲長幼而分,分別是翁宕、錢堅、潘清。
翁宕是江蘇常熟人,字福亭,號德慧,祖籍山東聊城。
翁宕出身秀才,但體會到書生百無一用,遂棄文從武,投奔嵩山少林寺學習武術,學成下山後,加入地會,與一幹綠林好漢為反清複明的大業奔走。
錢堅是江蘇武進人,字福齋,號德正。
錢堅的父親是個商人,他從父親那裏繼承了精明的腦瓜,但在16歲那年,錢堅的父母先後去世,他對經商沒什麼興趣,遂棄商從武,研習拳術,後加入地會,與翁宕同屬地會領張嶽的部下。
潘清是浙江杭州人,字清宇,號德林。
潘清的祖業殷實,所以家境一直都很富裕,潘清從就很聰明,讀書識字,過目不忘,在詩詞歌賦方麵也很有賦,後來也是棄文從武。
這三個人,被稱為青幫“後三祖”,既然有“後三祖”,那自然就有“前三祖”。
“前三祖”中,第一代祖師為明永樂朝的文淵閣大學士金幼孜,後來成為五台山的高僧,法號清源禪師。
第二代祖師是羅清,是清源禪師的徒弟。
第三代祖師是6逵,號道元,是羅清的弟子。
其實前三祖這三人與青幫的形成沒有什麼直接關係,隻因6逵是青幫創立者翁宕、錢堅、潘清三人的師父,於是,追根溯源,便有了“前三祖”。
其實,這也是青幫為了給自己找正名,才追根求源弄了個前三祖。
青幫創立初期,翁宕、錢堅、潘清三人共同創建了三堂六部二十四輩,並製定十大幫規,使青幫展為非常嚴密的幫會組織。
三堂是:翁佑堂、潘安堂、錢保堂。
六部為:引見部、傳道部、掌印部、用印部、司禮部、監察部。
二十四輩按“清靜道德、文成佛法、仁倫智慧、本來自信、元明興禮、大通悟學”排列,一字一輩。
十大幫規為:
一、不準欺師滅祖
二、不準擾亂幫規
三、不準蔑視前人
四、不準江湖亂道
五、不準扒灰放籠
六、不準引水帶跳
七、不準奸盜邪淫
八、不準以卑為尊
九、不準開閘放水
十、不準欺軟淩弱
青幫曾經鼎盛一時,成員眾多,但在太平國運動之後,青幫勢力幾乎被清洗殆盡,幫眾遂作鳥獸散。
直到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繁華的開放口岸,很多青幫的徒子徒孫便雲集於此,以各種方式謀生,重振了青幫的勢力。
辛亥革命前,上海青幫中以“大通悟學”四字輩居多,而以大字輩為最高。
曹幼珊是“大”字輩,馮晨拜曹幼珊為老頭子,按順序列為青幫中的“通”字輩,實際上同張嘯林同輩,比杜月笙還高一輩。
當馮晨到達時,曹幼珊以及趕來撐場麵的一些青幫前輩、幫中有頭有臉的人物,都已經等候多時了。
青幫拜師有拜師的規矩,馮晨不能直接進入廟門,而要經過一定的程序,才能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