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晨為何如此關注裏見甫的事情呢?
這是因為,馮晨自從加入組織,接觸情報工作後,對在中國活動的日本人特別敏感,馮晨始終認為,做新聞的人同搞情報的人是永遠密不可分的。 WwW COM
在馮晨看來,中日全麵戰爭一觸即,多深入了解一些,這些多年來活躍於中國大江南北的日本記者們,對掌握日本的戰略動向非常有用。
馮晨剛剛把茶水給尾崎秀實泡好,尾崎秀實上衛生間轉了回來。
尾崎秀實端起茶杯子,坐到床上喝了兩口,繼續開始給馮晨講著裏見甫的事情。
奉的關東軍,給裏見甫在關東軍第4課裏,設了個辦公桌,讓裏見甫與另外三位同僚共同承擔起了軍中的宣傳工作。
而此前,裏見甫當記者時,完成的那份“中國社會世論形成方式”的研究報告,也獲得了軍部高層的肯,由此他博得了日本軍方的信任。
裏見甫在關東軍第4課裏幹得非常賣力!
在此期間,他不但結識了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等,眾多出身於日本舊知識分子的軍人。
此外他還結識了第4課課長鬆井太久郎、以及該課的少佐參謀臼田寬三、矢崎勘十、平田正判、池田純久等人,4課上尉參謀橫山、井八津次等人也時常光顧他的辦公室。
裏見甫一邊工作,一邊同這些軍人們侃侃而談,心情十分愜意。
當時,關東軍第4課的主要任務,就是親手創建滿州國通訊社,也就是國通。
三十年代初,“一國一社製”正成為引領世界通訊界的潮流,為此,日本6軍省次長磯國昭也提交了,改革日本通訊體製的議案。
可是,官方的聯合通訊社和民辦的電報通訊社卻認為:統一之舉為時尚早,切勿冒然行事;又因兩社在組織結構及辦社立場上意見相佐,故而致使日本國內兩社統一受阻。
九一八事變後,日方決定先統一滿州國的通訊體製。
為此,日本聯合通訊社的岩永裕吉建議,取滿州國的“國”字為頭、簡稱“國通”,這個建議,經時任關東軍參謀長的板垣征四郎裁決後,開始籌建“國通社”。
一開始,這個“國通”社的社長,是準備讓高柳保太郎預備役中將擔任的。
這位高柳保太郎是何許人?
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那次臭名昭著的“西伯利亞出兵”時的日本派遣軍參謀長,日本6軍大學第1期畢業生。
這時,同裏見甫關係密切的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想了想,認為:“幹嗎還要另外找人呢,裏見甫不挺好嗎”。
本莊繁知道,裏見甫有個不像日本人的毛病,散漫,坐不住,隔一陣就得挪地方,他就把裏見甫找來問道:“我讓你負責國通社,你不會突然撂挑子走人吧?”
“司令官安排的事情,我怎麼能撂挑子走人?”
這次裏見甫居然很爽快地答應了,於是,本莊繁就定下來讓裏見甫來幹。
但是,裏見甫當時隻有6歲,按日本人的習慣,好像當社長太年輕了點,於是本莊繁就讓社長位置空缺著,由裏見甫擔任“國通”的“主幹事”,實際上行使的是社長的職權。
另外,時任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長的白鳥敏夫,曾經就滿洲國通社成立,與日本6軍省軍務局中國班的班長鈴木貞一中佐進行了磋商。
在情報部長白鳥敏夫的授意下,該部的須磨彌吉郎書記官,奉命趕赴奉,就滿洲國通社的設置、其他通訊社的合並等,同關東軍協商。
其實,當年在北平時期,裏見甫與須磨彌吉郎就是故友,所以在他們會麵時,彼此毫無拘束,雙方坦誠地亮出了觀點,一拍即合。
其後,裏見甫向關東軍總部彙報了會談結果,為了順利合並其他通訊社,本莊繁司令官指示,由關東軍第4課重新擬定統一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