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國家戰略

國家戰略是籌劃和運用國家總體力量,謀求國家生存和發展的總方略。一國戰略體係的最高層次,由國家最高決策機構製定。國家的性質決定著國家戰略的性質。它作為一國的總體戰略,對國家生活的各個領域具有製約和指導作用。通常在憲法或其他官方文件中予以記載和闡明。

20世紀中葉,美國在引進英國於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大戰略的概念時,提出的一種戰略理論,意指“平時和戰時在使用軍事力量的同時,發展和使用國家的政治、經濟、心理力量以實現國家目標的藝術與科學”。之後,日本等國也引進這一概念。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戰略要旨,在於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指導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增強國力,保障民族的生存興旺和國家的繁榮富強。構成國家戰略的要素包括:國家利益,國家目標,基本國策以及力量運用等。國家利益是製定國家戰略及其戰略體係的出發點和歸宿。國家利益的恒定性,決定國家戰略在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發揮作用。

國防戰略

國防戰略是籌劃和運用國家總體力量,指導國防力量建設與運用,以謀求國家安全的方略。20世紀80年代由中國學者首先提出,是 “軍事戰略”這一概念延伸和發展的必然結果。有些西方國家使用的“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政策”、“防務政策”等概念,與國防戰略的概念近似。它是國家戰略體係的組成部分,受國家戰略製約和指導。通常由最高國防決策機構製定。國防戰略的要旨,是從國家根本利益出發,綜合運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科學技術、文化以及其他可能使用的手段,遏製和抵禦外來侵略,確保領土和主權不受侵犯。國防戰略不僅重視運用實戰手段打贏戰爭,尤其重視運用威懾手段製止戰爭,維護和平。製定國防戰略應站在國家全局的高度,從實際出發,科學預測國際形勢的發展趨勢,著重分析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和挑戰的各種因素,正確估量國內條件,尋求在一定曆史時期內製止侵略、維護安全的對策,指導國防力量的建設和運用。

GPS技術

GPS技術是指利用一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確定地球上任一地點的方位,因而它比激光製導炸彈更可靠,也更精確。轟炸誤差不超過幾英尺。專家說,使用激光製導炸彈攻擊時,飛行員必須以較低高度飛行,以便確認目標並用激光束引導炸彈。如果激光束被薄霧或煙霧阻斷,炸彈就會失去引導,其轟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而衛星製導炸彈則無須轟炸機飛行員引導,炸彈一旦投下,依靠自身的GPS係統飛向目標。

由於不需要飛行員瞄準目標,轟炸時載機可以較高高度飛行,從而保障了飛機和飛行員的安全。更重要的是,由於采用不可見的數字製導方式,轟炸可以在任何氣象條件下進行。

工兵

工兵為陸軍主要戰鬥支援的非前線部隊,主要負責開路、架橋、障礙排除、設置及災害搶修等任務,亦會參與民間維修及建設,是軍隊中必需的部隊。可以擔任複雜的工程保障任務的兵種,執行構築工事、架橋\築路、偽裝、設置和排除障礙物等工程任務。攻擊區

空空導彈有效的發射區域,又稱可攻擊區。在此區域內發射導彈有可能命中目標,而在此區域外發射導彈則一般不能命中目標。攻擊區有空間的、鉛垂麵的和水平麵的,常用的是水平麵攻擊區。攻擊區是評價導彈戰術技術性能優劣的一個重要指標,從導彈初步設計到投入使用的各研製階段,分別繪出估算攻擊區、理論攻擊區和戰鬥使用攻擊區。攻擊區的繪製以目標為原點,相對於目標繪出近邊界、遠邊界和側邊界,形成一個封閉的區域圖。攻擊區的邊界和導彈飛行性能、製導係統、導引方法、引信和戰鬥部特性、載機飛行性能、發射方式和目標特性等因素有關。對於研製完成的導彈,須按不同的作戰高度、載機速度、目標速度和機動情況分別繪出相應的攻擊區,供作戰使用。

國際軍事物流

國際軍事物流是指兩國或多國之間為了達成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通過對軍事物資跨國進行采集、加工、包裝、儲存、運輸、供應等一係列環節,最終到達部隊而被消耗使用,實現其空間轉移的全過程。國際軍事物流與一般的軍事物流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國際性,即國與國之間通過采取軍事同盟、隨即支援、民間援助、多國維和和軍品貿易形式來實現軍事物資的跨國流動,達到有效保障本國部隊的目的。

國產JS127毫米大口徑狙擊步槍

JS127毫米結構形式的特色主要表現在:高效槍口製退器與液壓緩衝裝置同時應用在一支槍上;發射後,槍機和槍管在剛性連接情況下一起後坐;彈匣裝在機匣左側,減小了全槍長度。

JS127毫米狙擊步槍的操作方式為非自動方式,即栓動式。該槍采用了擊針平移式擊發方式,擊針簧的簧力可以調節,能提供足夠的擊發力,保證了擊發的可靠性。拋殼機構采用獨特的活動拋殼挺,在槍機複進過程中,給槍機讓位,而不必在槍機上開一個又深又長的槽。瞄準鏡座采用國際標準的皮卡汀尼導軌,可以方便快速地裝配瞄準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