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艇(401)1968年在葫蘆島船廠動工,1971年4月開始係泊試驗,7月開始用核能發電,主機試車考核,8月15日開始海試。1974年8月7日交付海軍使用。後幾艘下水時間依次為1977、1983、1987和1990年4月8日。5艘“漢”級核潛艇都部署在北海艦隊。

航空兵

航空兵是指裝備各種軍用飛機,在空中遂行作戰任務的兵種。它是空軍的主要作戰力量。按擔負任務的性質和裝備飛機的不同,分為殲擊航空兵、轟炸航空兵、強擊航空兵、偵察航空兵、運輸航空兵。

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是一座高速的浮動海上機場,是海軍能執行“立體戰”的特殊軍艦。它能遠離海岸機動作戰。其基本任務是以艦載飛機攻擊敵水上、水下和岸上目標,支援其他作戰兵力。航空母艦的外形特征是:有一個小而集中的島形上層建築,位於右舷;一個寬闊而平坦的飛行甲板,供飛機起降。在目前所有艦種中,航空母艦是噸位、體積、作戰能力等方麵均居首位最大艦種。

人們之所以將航空母艦稱為“浮動的海上機場”,主要因為航空母艦是以艦載飛機為主要武器。航空母艦上最顯眼的就是與陸上飛機場跑道相似的起飛甲板。在一般軍艦上,主甲板最長隻有200米左右,最寬也不超過40米,最窄隻有幾米,相比較而言,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就顯得特別長,特別寬,並呈多邊形狀。航空母艦上的飛行甲板的麵積要比一般軍艦大幾倍甚至十幾倍。如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總長3329米,飛行甲板寬768米,相當於三個多足球場的麵積。

航空母艦的“大”不僅僅體現在飛行甲板的麵積上,現代航空母艦的艦體高度少則40多米,多則170多米,航空母艦既大又高,艙室自然不少。航空母艦的排水量上,排水量小的也有1萬噸,大的超過9萬噸。航空母艦“載有多種武器與大量彈藥。航空母艦上裝載的飛機有殲擊機、攻擊機、反潛機、預警機、偵察機、加油機、救護機等多種多樣的機種,少則40多架,多則近百架。一艘現代航空母艦,僅各種雷達發射機就有80多部,接收機有150餘部,雷達天線近70個,無線電台百餘部,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戰術數據係統”,以指揮各種武器迅速準確地對敵射擊。

航空母艦的分類

現代航空母艦可分三大類:排水量在3萬噸以上、能攜帶上百架飛機的重航空母艦;排水量在1萬噸至15萬噸之間、攜帶45架左右飛機的輕航空母艦;排水量隻有1萬噸左右、裝有裝甲和水下防護艙的護航航空母艦。按排水量的大小,人們又將航空母艦分為大、中、小三類:6萬噸以上為大型航空母艦,2~6萬噸為中型航空母艦;2萬噸以下為小型(輕型)航空母艦。此外,人們還按所擔負的作戰使命將其分為攻擊型航空母艦、反潛型航空母艦和泛用型航空母艦三大類。

航空母艦編隊的戰鬥力

航空母艦是兼容各種攻防武器於一體的海上浮動堡壘,是海上通用兵力編隊的核心。冷戰結束後,世界戰略格局由全麵核大戰轉入局部常規戰爭和中低烈度的衝突,航空母艦以其極強的機動能力、攻擊能力、戰鬥穩定性和自持能力,在常規局部戰爭中的作用愈顯重要。航空母艦的實戰能力備受各國海軍的青睞和關注,其發展又呈複興之勢。加之在平時,它又是一些國家海軍的威懾力量,因此印度、日本、巴西、阿根廷、泰國等國都在大力加快發展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編隊的編成

美國航空母艦編隊的編成,一般根據任務和威脅環境而定。通常分為單航空母艦編隊(特混大隊),用於低威脅區警戒和顯示實力;雙航空母艦編隊(特混艦隊),用於在中等威脅區實施威懾、製止危機,參與中低烈度的局部戰爭;三航空母艦編隊用於參與中高強度的局部戰爭或大規模的常規戰爭。以單航空母艦編隊為例,通常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四周配以數艘防空導彈巡洋艦、數艘反潛驅護艦、數艘攻擊型核潛艇。獨聯體海軍將以“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為核心組成特混編隊,在岸基飛機作戰半徑以外的海域執行反潛、防空和對艦作戰。在執行反潛任務時,其編隊一般由三艘“卡拉”級巡洋艦,一艘“克列斯塔”Ⅱ級巡洋艦和兩艘“克裏瓦克”Ⅰ、Ⅱ級護衛艦組成;執行對空、反艦任務時,編隊由一艘“克列斯塔”Ⅰ級巡洋艦,一艘“克列斯塔”Ⅱ級巡洋艦,一艘“卡辛”級巡洋艦,三艘“現代”級驅逐艦,一艘“克裏瓦克”級護衛艦組成。編隊擁有卡M25、卡M27直升機,蘇M27、米格M29戰鬥機,雅克M38垂直/短距起降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