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三字經》(4)(3 / 3)

幾天過去了,朋友看徐文長毫無回家之意,想逐客又不好意思開口,於是就寫了一張字條,放在客廳的桌子上。字條是這麼寫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他的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暗地裏下了逐客令。

徐文長看見桌上的字條後,立即就明白了朋友的用意,想和朋友開個玩笑,便提筆在字條上加了標點: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一字未變,隻加了幾個標點符號,意思卻完全相反。

朋友看到後,反而覺得更尷尬了。

知識拓展

最早的標點符號

在我國古代,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讀起來很吃力,甚至會產生誤解。到了漢朝就有人發明了“句讀”符號,把語意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頓的一段為“讀”。 所用符號有兩種,一種是“、”,另一種是“√”。都是讀書斷句標誌。到了宋朝的時候,開始使用“。”“,”來表示句讀。這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

為①學者,必有初②。小學終,至四書③。

注釋:

①為:做,從事。②初:開端。③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統稱為“四書”。

譯文:

對於學習的人來說,一定有個初始階段,求學的初期要打好基礎。《小學》讀完了,就可以學習“四書”了。

讀故事,懂道理

孔子因材施教

據說,孔子一生教過三千多個學生,其中成就高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常教導學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公西華陪著孔子閑坐,子路匆匆忙忙地走進來。

“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

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如何能不請示父兄馬上行動呢?”

過了一會兒,冉有也來問:“先生,我從您這裏聽到的那些仁義之道,就應該立即去實行嗎?”

孔子說:“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

這下,在一邊的公西華被弄糊塗了,不由得問孔子:“先生,子路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有父兄在,不可以馬上實行。冉有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應該聞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請教先生。”

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抑製壓縮他慎重地退後一步。”

孔子根據學生的特點,給予不同的教導。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對後世有很大的啟發。

知識拓展

何謂“小學”

一提到“小學”,我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中學”、“大學”,但是在我國古代,可沒有“中學”、“大學”,那時候的“小學”指的是初等教育,漢代以後也指文字訓詁之學。按照《漢書·藝文誌》的說法,古代的兒童八歲進小學,要學習“六書”等知識。

此外,“小學”還可以指南宋大儒朱熹編輯的蒙學讀本《小學》。《小學》分立教、明倫、敬身、稽古、嘉言、善行六個部分,主要內容為灑掃、應對、進退之禮和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義。

論語①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②。

孟子③者,七篇止。講道德④,說仁義。

注釋:

①論語: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載孔子言論的一部書。其核心是“仁”,也就是做人的道理。②善言:美好的言論。③孟子:儒家經典之一。戰國時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著。④道德:應遵循的行為規範。

譯文:

《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和再傳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的一部書,裏麵包含很多至理名言。

《孟子》這本書,共有七篇。這本書是專門講品行修養、道德仁義的。

讀故事,懂道理

兩小兒辯日

一天,孔子在遊曆的途中碰到兩個孩子正爭得麵紅耳赤。孔子上前問他們說:“你們為什麼事爭得不可開交呀?”

兩個孩子爭先恐後地告訴孔子,他們正在爭論早晨和中午的太陽哪一個離我們近。

一個孩子說:“我認為早晨太陽出來時離人近,中午的時候離人遠。因為早晨的太陽看起來有車蓋那麼大,中午的太陽看起來隻有菜盤子那麼小。這不就說明早晨的太陽離我們近才顯得大,中午的太陽離我們遠才顯得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