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畫的竹子為什麼那麼好呢?原來,他非常喜歡竹子,房前屋後都種著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下雨天晴,他都會去觀察竹子的生長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狀、顏色變化,等等。每當有新的發現,他就急忙回到書房,把心中的竹子畫在紙上。
就這樣,日積月累,他對竹子有了深刻的了解,竹子在不同天氣、不同時辰、不同季節的形象都深深印在他的心中,隻要一閉上眼,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就都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他畫竹子時,都顯得從容自信。但是,每次有人誇他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隻是把心中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後來,有位詩人晁(cháo)補之去拜訪文同,並寫了一首詩送給文同,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這就是“胸有成竹”的來曆。
說文解字:
世界上的鳥
全世界的鳥類一共有9000多種,光我們國家記錄的就有1300多種。鳥類的種類數量在脊椎動物中僅次於魚類,位居第二。在這麼多的鳥類當中,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鳥是什麼鳥嗎?它就是非洲的鴕鳥,它是鳥中的“巨人”。而世界上最小的鳥是南美洲的蜂鳥,身體隻有火柴盒那麼大,體重就相當於一枚硬幣。
耽讀玩市,寓目囊箱①。易輶②攸③畏,屬耳垣④牆。
注釋:
①囊(náng)箱:裝書的袋子和箱子。②易輶(yóu):意思是君子不要隨便說話。③攸(yōu):所,助詞。④垣(yuán):矮牆,也泛指牆。
譯文:
漢代王充在街市上沉迷留戀於讀書,眼睛注視的全是書袋和書籍。對於言談舉止,不可隨隨便便、毫無顧忌,說話要防止隔牆有耳。
啟蒙故事:
王充讀書
王充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用30多年的時間寫成《論衡》一書,為後人留下了一份非常寶貴的精神遺產。
王充少年時就聰慧好學,雖然家境貧寒,父母卻節衣縮食,千方百計供他上學念書,他也一直是學館裏學習最刻苦、最用功的學生。15歲那年,鄉親們看他有出息,紛紛捐錢,送他進了京都洛陽太學深造。王充沒有辜負鄉親們的期望,如饑似渴地學習功課。漸漸的,愛獨立思考的他開始不滿足在太學裏學到的東西。
隻要沒課,王充便會獨自一人去街市上的一家書店看書,因為那裏的書又多又好,很多是太學裏看不到的。他沒錢買,隻得常常跑到那兒去看。而且,他還要擔心老板,要是讓老板發現他光看不買,會把他轟出去的。
其實,書店老板早就注意到這個青年人,隻是王充一翻開書,就似乎忘記了周圍的一切。有好幾次,書店老板托著店門板,不得不對他說:“孩子,我該關門啦。你要是還拿不定主意該買哪一本書的話,明天再來吧!”
王充聽著,不好意思地對書店老板笑笑,依依不舍地離開書店。後來,書店老板知道他是太學裏的學生,又如此好學,就愈加喜歡他,允許他在書坊裏隨便看,這可把王充高興壞了。從此,他把課餘時間全用在書店裏,幾乎讀遍那裏的每一冊書,最後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
說文解字:
蕭牆
蕭牆,是指古代皇帝宮室大門裏麵一道對著大門的門屏,又稱“塞門”、“屏”。蕭牆的作用,是遮擋外人的視線,防止外邊的人向大門內窺視。古代大臣們要到宮室裏見皇帝,首先要經過蕭牆,所以蕭牆之內指的就是宮內。因此,經常用蕭牆比喻內部,比如“禍起蕭牆”。
具①膳餐飯,適口充腸。飽飫②烹宰,饑厭③糟糠。
親戚故舊,老少異糧。妾禦績紡④,待巾帷房⑤。
注釋:
①具:準備,安排。②飫(yù):厭倦。③厭:通“饜”,滿足。④績紡:泛指紡紗。⑤帷房:房屋的內間。
譯文:
安排一天的飯食,要適合各位的口味,讓人吃得飽。飽的時候自然對於大魚大肉也會厭倦,餓的時候即使粗菜淡飯也會滿足。親屬、朋友會麵要盛情款待,老人、小孩要用不同的食物來招待,不能一樣對待。仆人婢女要管理好家務,盡心恭敬地伺候好主人。
啟蒙故事:
吳隱之的節儉
吳隱之是東晉時期一個非常清廉的官員。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好習慣。少年時,吳隱之家境貧寒,卻很有骨氣,即使每天喝粥,他也不受外來之財。母親去世時,他悲痛萬分,每天早晨以淚洗麵,鄰居都被他的品行所感動。當時,有個叫康伯的人是他的鄰居,康伯的母親常對康伯說:“你若當官,就可以推薦像吳隱之那樣的人去做官。”後來康伯成了吏部尚書,便推薦吳隱之當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