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及其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後,使內髒發炎化膿,在心、肝,脾,肺,腎及骨關節等處最易受累,形成全身多數膿腫。細菌的毒素作用於毛細血管,可引起皮膚、黏膜或內髒出血現象。新生兒敗血症缺乏急性症狀,輕重也不一。多數小兒在疾病初起時症狀常不明顯,一般有神萎、拒奶、溢奶、哭聲低弱。隨之而來的是體重不增加,煩躁不安、嘔吐、腹瀉、發熱或無熱,腹脹、黃疸、輕度肝腺腫大、貧血等。嚴重者可驟發驚厥,出現全身中毒症狀,麵色青灰、呻吟、呼吸困難、昏迷、皮膚花紋,硬腫等。
新生兒敗血症常因感染未及時控製而使炎症擴散,產生肺炎、膿胸,化膿性腦膜炎,骨髓炎等並發症。由於新生兒敗血症的早期症狀不明顯,所以凡新生兒有異常現象而又不能用其他病因解釋時,要考慮有敗血症的可能。一旦懷疑是敗血症,要取血做細菌培養。早期診斷,正確有效地應用抗生素,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四、新生兒黃疸
許多母親常常會發現自己的小寶寶出生時皮膚紅潤潤的,而3~4天後全身皮膚甚至鞏膜、黏膜都變成了黃色。父母親常以為孩子息了肝炎,焦急萬分。
黃疸隻是一種症狀。新生兒黃疸是否有危險,這要取決於引起黃疸的原因。可以劃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黃疸發生的物質叫做膽紅素。它來自人體血紅細胞。正常人的紅細胞的壽命為100~120天,衰亡的紅細胞經過一係列分解過程轉化為間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隨血液循環運送到肝髒,在肝髒經過一係列酶的作用轉變為直接膽紅素,再從肝髒排出到消化道,最後經消化道排出體外,任何原因造成的膽紅素增多,即能使皮膚黃染的“染料”增多,都可出現黃疸。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黃疸最常見的原因,是正常生理過程。一般在生後2~3天出現,4~5天達高峰。小兒全身情況良好,體溫、大小便、食欲均正常。其產生的機理:一是新生兒體內的紅細胞半衰期短,紅細胞容易衰老,破壞,產生大量的間接膽紅素。二是胎兒體內氧壓低,需較多紅細胞攜氧,出生後,用肺呼吸,外界環境發生急劇變化,胎兒期由於缺氧代償性增多的紅細胞隨之迅速破壞,產生大量的間接膽紅素。三是肝髒功能發育不成熟,不能使體內過多的間接膽紅素轉變為直接膽紅素而排出體外,使血液中總膽紅素的濃度增加,超出正常範圍,出現黃疸。四是胎糞內含有大量膽紅素,任何原因造成胎糞延遲排泄,增加膽紅素肝腸循環負荷,均可使生理性黃疸加重並延長。生理性黃疸一般不需治療,也無礙於以後的生長發育,沒有什麼危險。為了盡可能減輕黃疸程度和持續時間,應盡快喂奶,使糞便及早排出,增加膽紅素排出量。早產兒各係統器官的成熟度較足月兒更差,吸吮力弱,開始喂奶的時間較遲,膽紅素在體內產生過多而肝髒功能發育更差,膽紅素的代謝過程便更為遲緩,故生理性黃疸程度較重,持續時間也延長。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是指黃疸的程度及黃疸持續時間超出正常的範圍。同時伴有異常的臨床表現。新生兒時期有許多病可以引起黃疸,如新生兒溶血症,敗血症、肝炎、腸道畸形、嚴重感染。某些代謝性病或不適當地使用一些藥物,隻要在各個不同的環節上阻礙了膽紅素的代謝過程,都可造成新生兒黃疽程度加重或持續不退。新生兒溶血症是最常見的一種疾病。是由於胎兒和新生兒血液中的紅細胞大量破壞而出現的以黃疸和貧血為主要症狀的疾病,在我國最常見的新生兒溶血症有兩種:母嬰血型不合溶血症和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症。
新生兒黃疸的最大危害在於血清間接膽紅素的急劇上升,當達到一定的濃度時,間接膽紅素就會與腦基底神經節結合,影響神經細胞的正常代謝,這種影響可累及整個神經係統,發生核黃疸。患兒表現為嗜睡,拒食,淡漠和擁抱反射遲鈍。若黃疸持續加重可進一步出現嚴重症狀如尖叫、驚厥、兩眼凝視,可伴有發熱,最後因中樞神經係統和肺、胃出血而死亡。幸免死亡者常留有終生的神經係統後遺症,造成智力低下,呆傻。
年輕的父母一旦發現寶寶出現黃疸,千萬不要驚慌,要仔細觀察黃疸出現和持續的時間,以及黃疸的程度,若超出生理範圍一定要立即送往醫院及時治療。注意對新生兒的保暖和供給足量熱卡,保證產生足夠的葡萄糖,加速肝功能發育以促進肝髒的處理膽紅素的作用。預防感染與損傷,應在醫生指導下選用對肝髒無損害的藥物。近年來已積極采用以藥物療法加速膽紅素的排泄,以光照療法變更膽紅素的性質及排泄途徑,以換血機械地清除膽紅素等措施,均已取得了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