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新生兒喂養與護理(4)(2 / 3)

皮質醇能作用於胎兒肺組織的特殊受體,從而影響合成肺表麵活性物質的有關酶係統,可促進胎兒肺組織的成熟。有早產可能的孕婦分娩前1~7天,服用皮質醇類藥物如:地塞米鬆等可降低肺透明膜病的發生率。

一旦發生肺透明膜病,應盡快控製缺氧及酸中毒,注意維持心髒功能,保暖,供給適當營養,維持水電解質的平衡,同時使用抗生素,預防繼發性感染。

二、新生兒顱內出血

新生兒顱內血管的破裂和出血叫做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在早產兒中尤為多見。發病原因是與缺氧或產傷有關,可因產前、產程中或產後因素所致。臨床表現以窒息和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或抑製症狀為主。愈後嚴重,其發病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1.內在因素:新生兒生後一周內凝血功能不全,如肝髒合成凝血因子功能低下,血漿中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功能低,有生理性凝血因子下降,加之血管壁彈力纖維發育不健全,血管壁脆弱,均易於發生出血。在缺氧窒息或產傷等病理條件下更易發生顱內出血。早產兒體重越輕,其肝髒合成凝血因子功能越低下,血管壁發育更差,更脆弱,因此,出血情況也更多見。

2.外在因素:凡在分娩中能引起缺氧或產傷的因素,均可導致顱內出血。常見的缺氧原因為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臍帶打結,臍帶脫垂;或孕婦患心髒病、血液病、妊娠高血壓,急性傳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或在產程中濫用催產素、大劑量鎮靜劑等,新生兒窒息時,由於中樞神經係統缺氧,血管運動中樞對血管的收縮及舒張調節失常,使血管擴張,靜脈瘀血,血管壁營養發生障礙,隨之血管的滲透性增加,像篩子似地使血液從血管中漏出,輕者引起顱內血管點狀出血,嚴重者可造成大片出血。缺氧時可引起腦組織充血、水腫和肝髒合成凝血因子功能降低而加重出血。

產傷是胎頭受擠壓,牽拉、變形過度。常因母子頭盆不稱,產鉗助娩、胎頭吸引,臀位助產等使胎頭受壓變形;急產時胎頭所受壓力變化過速,均可使顱內血管發生撞擊或牽扯破裂造成新生兒顱內出血。

缺氧和產傷可同時存在,並能相互影響。當分娩時,胎兒若僅有輕微產傷,而未出現顱內出血症狀,到出生數天,可因凝血因子下降而加重出血,臨床症狀也漸趨明顯。

此外,還可由於輸液不當,如輸入比較高滲溶液或高鈉溶液也可引起顱內出血。少見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瘢或新生兒出血性疾病均可引起中樞神經係統的出血。

顱內出血症狀多在出血時出現,但也可能於出血後過一個階段才出現。常見的症狀以呼吸障礙、窒息、陣發性呼吸暫停與神經興奮、痙攣或抑製狀態相繼出現為特征。與其他新生兒疾病相仿,表現常不典型,須仔細觀察才能發現。一般根據出血部位與出血量不同,其臨床表現及嚴重程度也不同。頭顱超聲波檢查,同位素腦部掃描,腦ct檢查都有助於顱內出血的診斷。

對於顱內出血的患兒的護理要特別仔細。必須保持安靜,護理與治療措施盡量集中,以減少擾動防止加重出血。讓患兒抬高頭肩部,右側臥位,以防唾液吸入氣道。注意保暖,耐心喂養。喂奶時不要抱起患兒,必要時可用滴管喂奶或鼻飼喂養。喂奶時間應推遲到一般情況好轉後開始,並予靜脈緩慢滴液以補充基礎代謝所需要的液體及熱量。及時清除口腔內嘔吐物或呼吸道分泌物,缺氧時應給予吸氧。

三、新生兒敗血症

新生兒敗血症是指各種細菌侵入血液循環,並在血液循環中繁殖,由此引起的全身性感染。

人體經常受到各種病原體的侵犯,但人們常能通過一些組織如皮膚、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有效地防止病菌侵入體內,若病菌一旦得逞,侵入體內,則機體能迅速動員體內的白細胞、抗體和補體等將入侵之敵吞噬、殺滅,保護自身的健康。

胎兒在子宮內處於無菌環境,缺乏病原刺激,當新生兒從無菌的子宮出生到汙染的外界環境時,其免疫功能仍處於不成熟階段,故容易發生感染。由於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有缺陷,皮膚黏膜柔嫩,血管豐富。容易破損,分泌殺菌及溶菌物質少,腸壁通透性高,臍部又是對外“開放的門戶”,臍帶組織富含膠質等。均為病菌入侵、繁殖提供了條件。新生兒細胞免疫功能尚未發育完善,胸腺發育不良,影響免疫功能的建立,因此對微生物侵襲特別易受感染。由於白細胞殲滅細菌的能力差,細菌入侵後機體的防衛能力也低,所以新生兒感染後如不及時治療很容易發展成為敗血症。早產兒的免疫功能更不完善,因此,敗血症的發病率更高。

細菌可經許多不同途徑侵入機體,胎兒出生前母親患病或羊水汙染,病菌既可通過血液侵入胎兒機體,也可因胎兒咽入或吸入汙染的羊水,使病菌通過消化道或呼吸道進入體內,出生過程中可因羊膜早破、羊膜腔感染或助產過程中消毒不嚴所致,不僅使胎兒有吸入汙染羊水的機會,而且可抑製吞噬作用,使宮內感染更易形成。出生後的感染途徑,主要是通過皮膚、臍部和口腔黏膜、呼吸道等,使病菌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