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階段是異性交往的敏感時期。這一時期異性交往比童年時代的異性遊戲來得複雜,比成年時期的婚戀生活來得微妙,比任何年齡的同性和異性交往都難以駕馭。心理學研究表明,異性交往在初一和初二階段處於較低的水平,到初三尤其是高中階段才有較大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性生理性心理發展所致。隨著性生理發育和性心理發展,青少年對異性逐漸產生了興趣和傾慕,出現接近異性的行為,對友誼與早戀界線認識模糊。一般說,正常的異性友誼是建立在與大多數同學廣泛接觸的基礎上的,交往的內容是積極向上、健康進步的;而早戀是立足在一對一的接觸上的,交往的內容多是情感性的。一些中學生正是混淆了這一區別,而把正常的異性交往視為早戀。由於受到社會上早戀現象的影響,加上青少年生長發育普遍有提前傾向,使得早戀現象極為常見。
正常的男女同學之間的異性交往,有助於雙方學習進步和個性發展。青少年在異性交往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兩個原則,把握六點分寸。遵循兩個原則。
青少年進行正常的異性交往時,1.遵循自然原則。所謂遵循自然原則,是指在與異性交往中,言語、表情、行為舉止、情感流露等要做到自然、順暢,既不過分誇張,也不閃爍其詞;既不盲目衝動,也不矯揉造作。這一原則集中體現在:像對待同性同學那樣對待異性同學。像建立同性關係那樣建立異性關係,像進行同性交往那樣進行異性交往。2.遵循適度原則。它是指異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到好處,應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既不為異性交往過早地萌發情愛,又不因回避或拒絕異性而對交往雙方造成心靈傷害;既不過多地參與異性之間的“單獨活動”,也不在異性麵前如臨大敵,拒不接納異性的熱情與幫助。把握六點分寸,也即正確處理異性交往的六點忠告:(1)不過分拘謹;(2)不過分隨便;(3)不過分冷淡;(4)不過分親昵;(5)不過分嚴肅;(6)不過分違俗。盡管我們並不讚成異性交往都必須集體地進行,但過分的單獨約會容易誘發早戀因素,所以,異性交往要“入鄉隨俗”。
正常交往是“青春的權利”
小丁突然離校,直到第二天上午才返校。其間,了解到近半月來,她跟一社會青年李某平時有較多的接觸,根據同學提供的情況,老師找到了對方的居所,李某的母親稱其子昨日離家後也未一直未歸。李某家係外來暫居人員,三口人擠居住一片破敗的兩間出租屋中,無固定工作,平時幫助其母擺小食攤兒,據其母稱,其子多與女孩兒交往,說不上小丁是哪個。小丁平時雖然談不上表現優秀,但也不是有行為問題的學生,再者,小丁相貌不錯,家境也可以,而且是一名大專生,卻會看上和信賴這樣一個外來無業遊民,令其家長大為惱火。
小辛,因病請假“回家”就醫,假期結束卻未按時返校,緊接著,其父卻來校詢問最近女兒的情況,稱小辛自幾年前回家取錢後一直未再與家聯係。因小辛請假前在本校醫務室就診過,其請假時履行了正常手續,出具了醫院的診斷證明,應該說小辛確實病了,但她去哪兒治病了呢?一天後,小辛攜帶醫院證明返校銷假,在向其了解情況的過程中,得知其在一名朋友所在地醫院進行的治療。該友係一名退伍軍人,是先前的筆友。如此輕易地就對他人產生好感且產生依賴,小辛的行為看起來也有些令人費解。
小紅是一名音樂專業的學生,這個專業的學生常會受到校外異性的“關注”。一天下午小紅突然“失蹤”了,學校與其家庭和親朋取得聯係,沒有消息,最後了解到近來小紅認識了當地叫王某的青年,第二天在城郊一個村子裏,我找到了王某的家——一個破敗的院落,其父是入贅來到這個村子,與其外婆住在一起。其母稱王某在一家工廠做臨時鍋爐工,在廠子裏有單身宿舍,平時很少回家。我們與王某所在單位取得聯係,單位保衛科在王某宿舍找到了小紅。小紅是在一次偶然機會認識了王某,王某稱其是單位的業務員,家庭比較富裕,其爺爺有一小樓,家裏開著一間鋪子,家裏已經給自己買了商品房,並帶小紅去看過(實際是其朋友的)。小紅家境貧寒,但卻極愛虛榮,平時宿舍同學有的,她都要有,即使是火腿腸這樣的東西,別人如果買一根,她一定會買兩根。王某出現恰恰滿足了她的需要。當把王某的實際情況告訴小紅後,她顯得極為驚訝,轉而堅決不相信這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