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的教育管理中,我曾多次遇到這樣的情形,眾多的家長和老師也常常有這樣的困惑:現在的學生對家長和老師的信任程度越來越低,對老師和家長的意見總是持懷疑態度甚至抵觸情緒,我們稱之為“逆反心理”。尤其是女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明顯地表現出自我封閉的傾向。然而對陌生人,尤其對異性卻表現出了強烈的交流願望,非常輕易甚至“令人費解”地就可以對對方產生情感依賴,而在眾多的案例中,對方多是社會閑散人員甚至有些是社會不良青年,但往往這些並不為女生們所熟知甚至未曾試圖去思考和接觸這些問題,致使這些問題成為交往的隱患,也使得許多幻想著“純情”交往的女生幻影最終破滅,甚至產生一些有悖於初衷的令人遺憾的結局。因此,少女應學會與異性交往,其中,老師和家長幫助其建立正確的交友觀和自我保護意識是十分必要的。
與異性正常交往,青少年要保持良好的意識。
雖然異性交往是青少年社會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少年的“青春權利”,但麵對來自自身和環境的許多幹擾正常交往的因素,卻需要青少年一定要把握良好的交往尺度,使其確實對青少年的成長、成熟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1.要端正交往態度,培養健康的交往意識。與異性交往要多注意汲取對方在學習、品質和個性發展上的優秀的東西,旨在加強溝通,相互交流,共同發展,要摒棄那些不健康的消極的交往動機,思想無邪,交往自然就會落落大方。
2.要廣泛交往,避免個別接觸,交往程度宜淺不宜深。廣泛接觸,利於我們認識、了解更多的異性,對異性有一個基本的總體把握,並學會辨別異性,分清良莠。如果隻進行有限的小範圍個別交往,難免會“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對異性的了解不但有限,可能還失之偏頗,給自己的安全帶來隱患。
3.關係要疏而不遠,正確把握交往的心理距離,排斥讓彼此感到過於親密和引起心緒波動的接觸。如果我們在交往中發現有不良傾向,要調整自己的態度,使交往回複到正常狀態,或者暫時斷絕接觸,給自己和對方冷靜的空間。
4.社會交往應在積極的環境中進行,要謹慎對待不明身份人員的交往請求。尤其要克服網絡、筆談等虛擬交往環境中那些虛構、浪漫的語言,避免安排單獨見麵,發現對方有不良傾向,要果斷中止交往。
總之,學會與異性交往是青少年一堂必修的“社會課”,其間需要逐步樹立良好的交往意識,培養健康的交往心理,同時,學校和家長也不要視異性交往為虎狼,要以正確的心態來看待異性交往。倡導學生健康的廣泛的交往,積極組織開展集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創造各種健康的交往環境,加強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的交流,淡化學生對異性交往的好奇。並積極教育和提醒學生注意交往的尺度,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更廣闊的人際範圍內進行交往。
如何與異性相處
(一位男中學生的自述)“我是一名高中生,也是我們班的班長。由於工作的關係,我與班裏的一名女生接觸比較多。我發現自己非常喜歡她。上課的時候,總想多看她幾眼。放學以後,滿腦子都是她的形象,以至於寫作業時常常一個人發呆。但平時我們在班裏很少說話。我知道自己現在不應該有這種想法。我曾經努力忘記她,可是,我做不到。……”
(一位女中學生的自述)“可能是由於我和外班的一位男生多說了幾回話,同學們戲稱我們是一對。開始,我有點怕,總是有意無意地疏遠他。可是,漸漸地,我發現自己真的開始喜歡上他了。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我的注意。我整天為此心煩意亂。我不知道該不該和他交往下去,如何交往……”
這兩位中學生的煩惱似乎道出了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的心聲。不可回避的課題——如何與異性相處,擺在了我們的麵前。
你是否也像他們一樣,不能原諒自己對異性的“想入非非”?比如:發現自己有點喜歡某個男孩或女孩,認為這是不應該、不光彩的事,可是自己又無法將他(她)的影子從記憶中抹掉。
其實,少男少女喜歡異性是人之常情,也是心智發育正常的標誌。我們知道,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體內性激素含量激增。正是體內大量的雄激素(男)或雌激素(女),使得一個人產生了接近異性的需要和願望,學者們稱之為性要求或性衝動。性要求或性衝動不是錯誤的、下流的,而是正常的、健康的,它們像吃飯、睡覺、出生和死亡一樣普通、自然。正是因為如此,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幾乎都會對異性懷有極大的關注。對友情的需求,對異性的好奇,加上浪漫的幻想,混合成一種不同尋常的情感體驗,給了少男少女探索自己、認識自己新的經驗和機會,不少人從此展示出自己個人生活中最美好、最慷慨、最富有建設性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