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掀起青春的蓋頭來(2)(1 / 3)

這樣,你還有必要為自己喜歡異性感到自責嗎?請牢記,與異性交往是少男少女的青春權利。

然而,性衝動是自然、健康的,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任由它來支配。如果要把性衝動變成一個人性格發育中的積極因素,就意味著它必須受到適當的控製。

你需要清楚地知道:對某個男孩或女孩的好感並不等於書上常說的愛情。愛情是指經濟獨立、人格成熟的兩個異性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從而建立起來的持久的親密關係。而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人格還不成熟,性情尚不穩定;由於生活閱曆有限,對人對己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再加上職業尚未確定,你很可能不了解自己未來的生活方式,當然也就不知道自己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做伴侶。因此,將朦朧的好感當作愛情的萌發,現在就匆忙地與某個特定的異性建立深厚的個人關係,就好比是冒險地踏進一片雖開著奇花異草,同時也暗藏陷阱的森林。

你還需要知道,青春期的你與異性交往的目的,主要不是尋找戀愛伴侶(那是你二十幾以後的課題),而是為了了解異性,學會與異性相處,並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友誼,發展自己。來自異性的認可會給你作為男性或女性的信心,從而緩解學習壓力和青春發育帶來的心理不適。就像心靈上突然打開了一扇窗子,我們還會在與異性的交往中感受到學習和生活的樂趣和意義。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從你發現異性之美的那一天起,你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甚至還對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自己變得更美好、更出色……那麼,怎樣與異性相處才是恰當的呢?現給大家提出兩個建議。

1.群體交往。最好多參加有男女生同參加的群體活動。由於同時與幾個異性交往,你可能不像麵對某個異性那麼緊張、羞怯,更容易自然地表達自己,這樣有助於培養自己以平常心與異性相處。另外,在群體活動中,你更有機會了解不同的異性,因為一個人在群體中的表現比他(她)在某個異性麵前的表現更為真實。如果經常隻和一位異性單獨交往,實際上就失去了了解其他異性的機會。

2.淺交。不要一下子與某個異性確定很深的個人關係。青春期少男少女之間的好感很容易變化,你是否也有類似的體驗:隨著了解的加深,原來頗有好感的男孩或女孩變得不那麼可愛了。如果沒有經過深入的了解就將兩個人的關係定性為戀愛,當感情發生變化時會給雙方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和麻煩。與多個異性保持平等、廣泛的交往有助於給兩個人的關係的發展留下一些餘地。

如果你與異性交往時能夠遵循這兩個原則,原來看似棘手的問題或許會變得明朗起來。不要刻意給兩個人的關係貼上標簽,看看五年或十年後彼此是否依然相互傾慕,那時在決定對方是否就是自己的惟一。在這五年、十年的時間裏,你盡可以讓自己自由地發展,任友情在歲月的長河自由地流淌。

青春期的“異性效應”

小玉,14歲,上初二。下麵是她的自述:

“我在初一時,看到男孩就厭煩,到了初二忽然變得想和男孩說話了,有時看到男孩過來,就不自覺地迎上去,喜笑顏開地打招呼。在學習活動中有男孩在場才覺得有勁,和男孩一起做事,總想顯示自己,以引起男孩的注意。這是怎麼了,我是不是一個作風不正派的女孩,或者人們常說的‘淫蕩的女孩,我很害怕。”

可以肯定地對這位女孩說,你不是一個作風不正派的女孩,更不是一個“淫蕩”的女孩。這一點你不必害怕,也不必擔憂。因為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對異性好奇、好感、想接近異性是正常現象,是性意識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表現。有這種表現,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沒有這種表現,反而不正常了。沒有這種表現,要麼是性意識發展出現了障礙,要麼是雖有這種心理,出於羞澀而加以壓抑、掩飾,要麼是受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而扭曲了這種心理。有這種心理並自然而正常地表現出來,是開朗、純真的表現,而壓抑或扭曲自己,往往會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礙。因此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要大大方方地接近,堂堂正正地交往。這種坦誠的正常交往對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學習生活都有著良好的促進和影響。

為什麼異性的良好交往會對青少年的身心與學習有促進作用呢?這就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異性效應”。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性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引起了心理上的一係列微妙而複雜的反應。異性間的相互交往及由相互吸引而產生的愉悅的情緒體驗是一種良好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它不僅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對整個心理活動都具有大量的生理效應,可激發人的潛能,使人敏捷活躍而奮發向上。

青少年怎樣更好地利用異性效應呢?

1.利用“異性效應”取長補短、豐富完善個性。

進入青春期以後,少男少女由於性激素的分泌,第二性征的出現,使身體外形及體內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變化既影響周圍的人們的評價,又促使自己性別角色認知的發展,因此少男少女心理上的差異越來越明顯。男孩子往往性格開朗、勇敢剛強、果斷機智,不拘泥於細枝末節,不計較點滴得失,好問好動、好想。當然也有的男孩粗暴驕橫,逞強好勝。女孩往往文靜怯懦、優柔寡斷、感情細膩豐富、舉止文雅、靈活、委婉,有較多的被動意識。男女同學相互交往,相互吸引,往往易於發現對方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以利於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豐富完善自己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