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利用“異性效應”提高學習與活動效率。
男孩子在思維方法上偏重於抽象化,概括能力較強。女孩子在思維方法上多傾向於形象化,觀察細致,富有想象力。男女同學在一起學習就可能相互啟發,使思路更加寬闊,思維更加活躍,思想觀點相互啟迪,往往能觸發智慧的火花。在活動中男女同學相互交往,心理交融,也易取得明顯效果。如一位班主任發現班級集體唱歌時,精神不振作,有的女生不唱,有的男生油腔滑調,總是唱不好。於是就組織了一次“革命歌曲演唱”主題班會,由男女生幹部共同主持,男女生分坐教室兩邊,一個一個分別來唱,加上掌聲讚許聲,群情激昂,最後又來了一個男女生二部合唱,非常成功,收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效果。
3.利用“異性效應”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
青春期的男女學生由於性意識的發展,往往非常留心異性同學(特別是自己喜歡的異性學生)的一笑一顰、一舉一動,喜歡對異性同學評頭論足,同時男女同學又都很重視異性對自己的評價。如某班的宿舍衛生總是搞不好,不少學生不疊被子、床鋪亂七八糟,老師想了個辦法,每個學生都在自己的床上貼上名字,檢查衛生時,男學生檢查女宿舍,女學生檢查男宿舍。由於誰也不想在異性同學麵前丟醜,因此宿舍衛生大為改觀。男女同學在評價對方的同時,當然也一定會注意規範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從而在評價別人中學會評價自己,使自己自我評價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利用“異性效應”激勵自己奮發向上。
由於“異性效應”,青春期的男女學生都希望引起異性的關注,都希望能以自己某些特點或特長受到異性的青睞。如某班外出野餐,第一次男女分席,男孩子你爭我搶,狼吞虎咽,一桌菜吃個精光。女孩子在嬉笑打鬧中,把一桌菜也很快地報銷了,杯盤狼藉。第二次男女合席,情景大為改觀,男孩子你謙我讓,大有君子之風度,女孩子溫文爾雅,大有淑女之風範。由於“異性效應”,男孩往往為此激勵自己,成績優異,談吐文明禮貌,舉止瀟灑自如,服飾整潔大方,富於勇敢探索精神,具行豁達的胸懷和男子漢的氣質。女孩子也不知不覺地對自己提出了要求,學習刻苦努力,舉止優美大方,待人溫文爾雅,言談風趣富有修養。這種相互激勵就成為男女同學發展的動力和“促進劑”。
當然男女同學在交往中既要無拘無束,坦誠相待,相互激勵,共同進步,又要注意男女有別,適當把握異性之間交往的“度”,才能使異性交往健康順暢地講行。
男女生說話臉紅也是病
15歲女學生小雪一見到男同學就臉紅心跳,不敢單獨與男同學說話,有一次在上體育課時,她竟然咬傷了一位男同學的胳膊。
初中三年級的小雪,平時就不喜歡與同齡的同學一起玩。她每天除了去學校上課外,大部分時間都獨自在家裏看書、看電視。從去年開始,小雪非常害怕遇到男同學。每當在上下學的路上遇到男同學她就臉紅。前兩天上體育課時,一名男同學和她賽跑,她先是呆立一旁渾身發抖,當男同學上前詢問時,她竟一口咬傷了男同學的胳膊,小雪患了典型的重度青春期社交障礙異性恐怖症。
專家介紹說,像小雪這樣的學生不隻是個別現象,更多的中學生正被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問題困擾著。
這些學生的問題絕大多數並不屬於心理障礙,而是隨著身心發展渴望學習人際交往的一種需求。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都特別關注同齡人對自己的評價,另外,一個家庭就一個孩子,也使他們失去了在家學習人際關係技能的機會。
如何解決中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困擾呢?除了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夥伴關係外,中學生也應當有意識地參與發展夥伴關係,選擇適合自己或者與自己互補的朋友。關於家長怕孩子會交上不良夥伴或者受到不良影響的問題,專家認為,人不可能生活在封閉的環境裏,隻有在比較複雜的人際關係環境中成長,孩子才會逐漸適應和獲得人際交往的技巧,另外同齡夥伴的好壞很難界定,家長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讓孩子參與到夥伴生活中去,必要的時候可以做些引導。
“尊重”是異性交往的前提
小薇,18歲。下麵是她的自述:
“我不久就要中學畢業了。這一時期以來,我和許多同學卻被深深地困擾著。我先後收到過三位男同學的來信,都希望和我建立‘朋友關係’,我感到這麼做對目前的學習不利,可是他們已先後給我寫過七、八封信了,我覺得很難拒人於千裏之外。我的幾位女伴也收到過一些情書,其中一位女同學‘談朋友了’,學習成績下降了。為此還被師長責罵。為什麼到了我們這個年紀,男女之間的事情就那麼多呢?我應該怎樣擺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