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軍事花絮4(1 / 3)

有的論者則認為,周代國家軍隊最高編製單位是師,軍一級行政單位是春秋時期才出現的,主要理由有如下幾點:

(1)《周禮》所述難以為據。古文經學家認為《周禮》為周公所作,今文經學家則認為出於戰國,也有人指為西漢末年劉歆所偽造。近人曾從周秦銅器銘文所載官製,參證該書中的政治、經濟製度和學術思想,定為戰國時的作品。西周銘文中經常提到的固定編製是師,《春秋》、《詩堅》等古籍中未見軍一級編製,由於先秦史料匱乏且難免有誤,《周禮》可能是混合了西周時期的產物。《中國曆代軍事史》(解放軍出版社出版)認為:周王朝國家常備軍的最高編製單位是師,《周禮》既記有周代的製度,也雜采了許多春秋戰國時的製度,西周出現軍一級編製的說法不可靠。

(2)軍並非專指軍一級編製。“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的軍,是泛指軍從或武裝力量,而不能理解為軍一級編製。西周時的“軍”含意甚廣,古籍中的“軍”存在著多種多樣解釋。例如:“王毀軍而納少師”(《左傳·桓傳》)軍是指軍隊;“使曼伯與子元潛軍軍其後”(《左傳·隱傳》),軍是指行軍;“王亦能軍”(《左傳·桓傳》),軍是指統帥與指揮;“軍於瑕以待之”(《左傳·桓傳》),軍是指駐軍;“羅與盧戎兩軍之”(《左傳·桓傳》),軍是指攻擊。《曆代兵製淺說》認為,古籍中用軍的地方,並非指軍一級行政單位,正如古籍有的稱“西六師”也有稱“西六軍”一樣。

(3)周代沒有建立軍級單位的迫切性。據《成鼎》、《舀壺》、《小雅》等典籍所載,周天子直轄有“西六師”、“成周八師”、“殷八師”三支武裝力量,總兵力僅20多萬。西周時從中央到地方諸侯國均設軍事行政長官司馬,具體職掌軍賦、兵器、指揮軍隊和護國器與宗器,並采取分區而治的辦法。例如《旬子·王製篇》有“司馬知師旅甲兵乘白之數”;《左傳》有“司馬之節”的記載。這些都可以說明,沒有軍一級行政單位,周天子統帥全國軍隊並不困難,設立軍一級編製的必要性不大。

那麼,西周有沒有軍一級編製?還需進一步考證。

寓兵於農始於西周嗎

寓兵於農是兵製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曆來為眾多兵家學者所關注。它究竟始於何時?至今仍是眾說紛壇,難以達成共識。

《莊子·盜蹠》稱“黃帝前耕而食,織而衣無相害之心,此德之隆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裏”。《商子·畫策》雲:“神農之師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由此可見,五帝以前很少戰爭,沒有專職軍隊,不存在寓兵於農的問題。夏王朝建立了由王控製的軍隊,平時由少數不參加生產的貴族上層組成衛隊,戰時以其為骨幹征集大量平民組成軍隊(《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軍製、《中國軍事史》軍製)。商王朝建立了右、中、左三師(《殷契粹編》:“丁西貞作三(師)右中左”),以貴族為骨幹的國家軍隊,僅9000人。從以上情況看,夏商軍隊的數量少,成員多為不參加生產的貴族,奴隸不能參加軍事活動(《易經》:“高宗伐鬼方……小人(奴隸)勿用”),當然也有寓兵於農的必要。

有的軍事史學者認為,商王朝已開創寓兵於農的先河。從商代甲骨文和《周禮》、《左傳》、《詩經》看,武丁時期就開始實行軍民製度。軍隊采取預定編製和隸屬關係,先在貴族中固定各級指揮官,再將適合服役人員登記列編,使“平時任戶計民”以預定其軍籍,做到:“人有隸屬之,軍有所統之將”。在編甲土(多為平民)、徒兵(農業奴隸)並不脫離生產,而進行短期時、禦和使用戈、矛等武器的訓練。戰時指揮官逐級下達征集令,迅速按編製集結出征。《左傳·隱公五年》;“故春、夏苗、冬狩,皆於農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整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這些史料就反映了西周亦兵亦農,士、農、工、商均服兵役的實際情況。

軍事學術界的多數專家學者則認為,寓兵於農是始於西周。《禹鼎》、《滔壺》等史籍記載,西周有“西六師”、“成周八師”、“殷八師”,周天子直屬的常備軍二三十萬。當時生產水平很低,難以養活如此龐大的軍隊,除少數貴族成員以外,所有士兵均須參加農業生產。《國語·周語》:“三時務農,一時講武”。《管子·小匡篇》:“商工之鄉六,土農之鄉十五。公帥十一鄉,高子帥五鄉,參國故為三軍”。周王朝每年軍事演習三次(《周禮》稱四次),在農閑時進行。所有役齡內的人員,無論是否在營都要參加。演習通常還與四獵結合,演習完即進行狩獵。

有的軍製專著還認為,西周還建立了相應的製度,配合寓兵於農的貫徹實施。據《史記》等古籍記載,周代的井田製與兵製結合緊密,人民“劃井而居”,因井田而繳納賦稅,稅以出粟為主以足食,賦以出軍為主而足兵,從軍賦到征兵都體現了寓兵於農。據《周禮·地官·司徒》記載,西周普遍推行了義務兵役製,鄉遂之中大致每戶征召一人為兵,按比(5家)、閭(25家)、族(100家)、黨(500家)、州(2500)家、鄉(12500家),編成伍、兩、旅、師、軍。在鄉稱比、閻、族、黨、州、鄉,在軍稱伍、兩、卒、旅、師、軍。周王朝初期大規模戰爭很少,以後也不是戰火連綿,實際上是每家出兵一人備征,7家(另一說10家)輪流有一人在營服役。口糧、衣服自備,戰車、馬匹、兵器等裝備由國家供給。以(《周禮正義》:“六鄉之卒,出於鄉裏,而兵車、大軍、馬、牛出於官)”。一旦發生戰爭,未在營的適齡人員,根據需要被征召人伍,使作戰部隊編製滿員。

西周時軍訓與教育和生產結合緊密,也充分體現了寓兵於農的精神。《周禮》稱:“鄉有癢,州有序,黨有校,閭有塾”。《禮記·學記》稱:“古之教育,家有塾,黨有癢、術(遂)有序,國有學”。學校不分文武,教育內容為六德、六行、六藝。小學學習個人技術性的禮、樂、禦、書、教(《周禮·大司徒》)大學學習六德、六行等理論,結合軍事演習,學習集體性的禮、樂、射、禦及戰陣指揮等知識。“國人”每年參加短期受訓而不脫離生產勞動,少數貴族常年在校學習。

軍事學術界有的還認為,寓兵於農始於西漢的屯田兵製。漢文帝時,開始推行屯田製,徙民皆習武耕種,抵抗匈奴入侵。武帝時,為消除戍率更代之煩和安定邊防,在西北邊民新設六郡,“開田官,斥塞車六十萬人戍田之”(《史記·平準書》)。設有屯田校尉、護田校尉、農都尉等官職,自敦煌到鹽澤沿路均有屯田兵戍守。以後各帝進一步發展了屯田兵製,使數10萬屯回兵“有警則戰,無事則耕”。像這樣的兵農一體,亦兵亦農,才是寓兵於農的開端。

方陣始於何時

方陣是古代軍隊作戰時采用的一種隊形,是把參戰部隊(車、步、騎兵等)按照作戰要求排列的陣式。一般按古代軍隊的編製,以伍或隊為基礎,組成包括中軍、左拒(矩)、右拒(矩)在內,形成方形或長方形。根據作戰規模的不同,能大能小,大方陣可達萬人以上;按照不同的作戰情況,內容有多有少,有分有合,“分如掣電,合如烏雲”。聚散率然,變化多端。可以說方陣是古代一種適應各種情況的用兵方法,所謂“陣雨後戰,兵法之常”,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但是,方陣是何人何時創造的,看法不盡一致。

一說是黃帝時代產生的。據《李衛公問對》記載,方陣為黃帝創造。“黃帝兵法,世傳握奇文”,“考其辭雲:四為奇,四為正,餘為握奇。奇,餘零也。”這種“握奇陣”,實際上是將一支軍隊分為八個小方陣,四正四奇總為八陣,按井字形、環形配置,大將居中掌握,稱為“握奇”。部隊環衛前後左右,形成八個活動區。做到一處受敵,多方可救。“其形井字,開為九焉,五為陣法,四方閑地”。李靖(李衛公)認為,黃帝創立的這種方陣是陣的最初形式,諸葛亮的八陣圖,就是這種八行方陣演變的。“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的“八陣”,實際是一陣。“天地風雲”原本是旗幡之名;“龍虎鳥蛇”,原本是隊伍之別。要不然打一次仗旗號幟別那麼多,為何隻有八種呢?

但是,有人認為上述這種方陣,來自黃帝最早所立的“丘井之法”(八家為井,十六井為丘),並沒有用於戰爭實踐。傳說黃帝與炎帝在阪泉(今河北懷來縣境)發生的戰爭,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教熊羆貔貅NB022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文中所指的猛獸,實際上是以動物為圖騰的各氏族部落,並非真正的獸類。從記載實戰情況看,並未列成方陣。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曆代軍事史分冊)載,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爭,蚩尤率領所屬72族,利用濃霧天氣圍困黃帝族。黃帝族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鶻等為圖騰的氏族,九戰九不勝。後得到玄女族幫助,吹號角,擊NB023鼓,乘蚩尤迷惑、震懾之際,衝破迷霧重圍,擊敗蚩尤。這一仗是否按黃帝創造的方陣列陣,還有待進一步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