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
大禹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的玄孫(即孫子的孫子),名叫文命,他是夏朝的建立者,因此後人稱他為夏禹。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洪水泛濫,波浪滔天,經常衝毀人們的房屋,淹沒田地裏的莊稼。百姓們麵對洪水束手無策,他們有的離開了自己心愛的家園,遷徙到遠方,有的還沒來得俑及逃跑就被洪水吞噬了生命。老百姓十分憂慮,因此堯召集屬下詢問對策,大家都說應該治理洪水。但是,讓誰來治理呢?
大臣們異口同聲地說:“鯀(大禹的父親)能夠勝任這一職務。”堯不以為然,他說:“鯀道德敗壞,經常殘害自己的同胞,不能讓他去做這件事。”但大臣們一再堅持說:“鯀是最合適的人選了,應該讓他試一試呀!”於是,堯聽從了屬下的意見,任命鯀去治理洪水。
九年的時間轉瞬即逝,洪水絲毫沒有消退的跡象,依舊到處是無邊無際的波濤以及百姓的陣陣哭聲。堯發現以前的洪水治理一點兒成效也沒有,便尋訪能幹的人,很快就找到了舜。舜被任用之後兢兢業業,代行堯的命令到各地巡察。他發現,鯀根本就沒有認真治理洪水,而是恣意妄為,根據自己的意圖任意行事,想用土來堵住洪水,結果洪水不僅沒有退去,反而更加凶猛了。舜經過細致調查後,非常氣憤,就將鯀放逐到羽山(今山東蓬萊東南),然後將其處死。天下的人對鯀的做法早已非常不滿了,對於舜的處理,都認為是非常正確的。
鯀死後,舜就推薦鯀的兒子大禹去治理洪水,讓他完成他父親沒有完成的重任。在堯去世後,舜繼位統治他問自己的屬下有人能繼續堯的光輝事業嗎?”屬下一致說:“讓大禹去治理山川河流,就可以成就堯的事業。”舜也點頭同意,並對大禹叮囑道:“你一定要盡心盡力,接著去完成治水的大業。”大禹毅然踏上了治水的艱難路程。
大禹經常為自己的父親因為沒有治理好洪水而受到懲罰感到傷心不已,為此他時刻勉勵自己,一定要將洪水治理好,讓百姓過上安定的日子。他率領大家翻山越嶺,測量高山大河的數據,還節省一切支出用來治水。在治水的十三年中,他多次路過自己的家門而沒有回家。有一次,他的妻子塗山氏生下兒子啟,他聽到了孩子哇哇的哭喊聲,強忍著自己的思念,又踏上了新的治水之路。
大禹開辟了新的土地,鑿通了多座大山,用疏導的辦法開鑿了許多河道,這樣河水就可以暢通無阻地流到大海裏了。在整整十三年的努力大禹連自己小腿上的毛也磨光法和不辭辛勞的精神一直鼓舞著人們,他那為人民造福的神也一直受到華夏子孫的歌頌。
出自《史記五帝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