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又下令說:“父親與兒子都在的,父親可以回去了,兄弟二人都在的,可以回去了。獨子可以回去養活老人,有病的也可以回去。”部隊裏又走了兩成人,信陵君把隊伍重新編排了一下,大約有八萬精兵。信陵君策馬在前,指揮著將士們衝殺。秦國的軍隊沒有料到趙國軍隊突然打來,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平原君也率軍加入戰鬥,內外夾攻,秦國兵敗如王打算封他幾座城,信陵君把竊符救趙的經過一說,然後推辭道我對貴國沒有多大功勞,而且對本國犯有大罪。大王肯收留我這個罪人就足夠了,不敢受封。”趙王再三請他接受,又讓平原君勸他,最後隻得接受。他不敢回去,就把兵符和軍隊交給魏國的將軍帶回去,自己留在了趙國。

選自《史記魏公子列傳》

毛遂自薦

戰國的時候,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大勝趙國。秦國乘勝追擊,一舉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郅鄲。但是,秦國的將領攻打了一段時間一直沒有起色,於是另外派鄭安平帶領五萬精兵前去增援。趙孝成王在危急之下請平原君趙勝想辦法到各國去求救。平原君說:“魏公子無忌是我的親戚,我們跟他的交情也很深,他是能勸魏王發兵來救我們的。楚國離我們遠一些,我得親自走一趟。”於是平原君就從自己的門下找了二十個人,去勸說楚王。

本來平原君手下養了三千人,挑選二十個人應該不難,但是這次的任務十分重要,想找文武全才的並不容易。平原君挑來挑去隻挑了十九個。他唉聲歎氣地說:“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門下三千人,到頭來連二十個人都找不到,真是令人失我從未聽見別人稱讚過你,這說明你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你還是留下來吧。”毛遂說:“你若是早點兒把我裝進口袋裏,那麼露出來的不僅僅是尖,連錐柄都會露出來啦。”平原君最後同意了毛遂跟隨同行,其他的十九個人都嘲笑他。

毛遂在去楚國的路上與其他同行的十九個人辯論,結果十九個人都對他心悅誠服。到了楚國之後,平原君與楚王在朝廷裏麵談論著一起抗擊秦國的大事,從早上一直討論到下午,毛遂與其他十九個人在下麵等著。平原君說得口幹舌燥,但是楚王一直也沒有同意。

最後十九個人都按捺不住了,推薦毛遂說:“還是你去吧。”毛遂於是手握長劍走上去問平原君:“大家一起聯合抗擊秦國的利害關係本來幾句話就可以說明白的,可是從早上討論到現在還沒有結果,到底是因為什麼呢?”楚王看見他上來,生氣地問平原君:“這人是幹什麼的?”平原君說:“他是我的門客。”楚王厲聲說:“還不下去?我現在是與你的主人說話,你來幹什麼?”毛遂按著劍走上前來對楚王說:“大王,您斥我毛遂,無非就是依仗著楚國人多勢眾。可現在我十步之內就能要了您的性命。我4說商湯王以方圓七十裏的地盤就能稱霸天下,周文王以百裏的疆域稱雄,這些都不是因為他們兵多將廣,而是他們善於利用有利的形勢。現在楚國方圓五千裏,軍隊有百萬,應該天下無敵了!但是秦將白起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物,他卻一再攻破楚國的城池,連趙王都深以為恥,大王卻認為無所謂。大家一起聯合抗擊秦國,這些也是為了楚國的利益呀!”楚王聽了,覺得毛遂說得很有道理,連忙滿懷歉意地說:“確實像您所說的那樣。現在我就以國家的名義簽訂盟約,大家一起抗擊秦國。”

平原君回到趙國說:“我以後不敢再隨便品評士人了。我品評的人成上百千,自己認為沒有埋沒人才,可是卻將毛遂。毛遂一到楚國,使趙國的地位立刻提升。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比百萬的軍隊還厲害!”於是,毛遂成為上等的門客。

張良拾履得奇書

張良是漢初劉邦的大功臣。他原本是韓國的貴族,韓國被秦始皇打敗之後,他就一心想報仇。

早年他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一天他去拜見一位叫倉海君的人,路上遇到一位力大無比的壯士,就為他準備了一隻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當時,秦始皇巡遊東方,張良就與大力士在暗中埋伏。秦始皇車輛來的時候,鐵錘隻擊中了秦始皇隨從的車輛。秦始皇非常惱怒,搜遍天下,捉拿刺客,張良為了躲避追捕,更名換姓跑到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躲藏了起來。

張良在閑暇的時候到下邳的橋上遊覽,一位老頭穿著粗布衣服來到張良麵前說:“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來!

張良當時非常驚訝,心裏很氣憤,想打他一頓,但是覺得他年老,於是強忍著憤怒到橋下取了鞋子上來。老頭又說:“給我穿上。”張良心想:既然已經取了鞋,給他穿上吧。於是跪著為他穿。老頭將腳伸過來接受了張良給他穿鞋,然後就笑著離開了。

老頭走了大約一裏地之後又回來說:“小子還是可以教導的!五天後,你與我在這裏會麵。”張良感到非常奇怪,跪下說:“好。”五天後,天剛剛放亮,張良就去了。老頭已經到了,他非常憤怒地說:“與老人約會遲到,像話嗎?”老頭說完就走,並說:“五天後早些過來相會。”五天後,雞剛叫張良就去了。但是,當他到後,發現老頭又在那裏了。老頭更生氣了,說:“五天後再早些過來。”五天後,張良半夜就起床來到了那裏,老頭一會兒也來了。他非常高興地笑著說:“就應該這樣。”然後拿出一本書說:“你讀懂它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說完,老頭就離去了。

天亮時,張良回去一看,這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心中大喜,曰夜學習誦讀,最後終於有所成就,幫助劉邦成功奪取了天下。

選自《史記留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