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時代英雄的讚歌——《紅旗譜》(1 / 3)

◆作品及作者簡介

《紅旗譜》的作者是梁斌,1914年生於河北蠡縣,20世紀30年代在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同時開始文學創作,梁斌以描寫北方農民革命鬥爭生活長卷著稱於文壇。他擅以雄壯豪放的筆觸勾勒宏闊的曆史畫麵,繪製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英雄譜係,並站在時代的巔峰上,對農民求索解放的道路進行深刻的反思和藝術的總結。其作品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對當代長篇小說創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紅旗譜》是一部反映北方農民革命運動的史詩式作品。它在大革命失敗前後十年革命鬥爭的曆史背景下,通過冀中平原兩家農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兩代人的尖銳矛盾鬥爭,以“反割頭稅”和“二師學潮”為中心事件,生動地展示了當時農村和城市階級鬥爭和革命運動的壯麗圖景,獲得重大的成就。

《紅旗譜》成功地塑造了三代農民的英雄形象,特別是橫跨兩個時代的農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閃爍著奪目光彩的“這一個”,是長篇小說園地中不多見的成功典型。他既有中國農民英雄的傳統性格,又洋溢著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此外,小說還塑造了嚴誌和這個“地道的農民”形象。這是個具有二重性格的複雜人物,作為朱老忠的襯托,收到了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應。除了這兩個第二代農民形象的典型外,作為第一代農民形象的朱老鞏、嚴老祥,第三代人物的運濤、江濤、大貴、春蘭等,也被賦予了鮮明的個性,使人曆久難忘。

在探索、創造小說藝術的民族化方麵,《紅旗譜》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實績,整部作品凸顯了濃鬱的民族風格。這種濃鬱的民族風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在內容方麵,一是描寫了具有民族特點和氣魄的農民革命鬥爭。小說著力描寫的鎖井鎮農民幾代人的鬥爭,特別是“反割頭銳”和“保定二師學潮”,無論從內容或鬥爭方式上,都帶有民族的傳統色彩。另外,小說是以冀中平原為深廣的背景,充滿了濃厚的地方色彩。

在形式方麵,小說繼承古典小說寫人的傳統技法,善於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其次是借鑒了“一石三鳥”的傳統手法,全方位地刻畫人物。此外,在語言的民族化方麵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作品在大量采用精彩的群眾語言的基礎上,集古典文學與新文學語言之精華於一體,通俗簡練,自然流暢。不但人物對話口語化,敘事寫景也簡潔明快,洋溢著濃厚的冀中鄉土芬芳氣味。

◆作品內容梗概

清末民初某年秋天的冀中鎖井鎮,平地一聲雷,震動了鎖井鎮一帶四十八村:“狠心的惡霸馮蘭池,他要砸掉這古鍾了!”

那時,小虎子才十五歲,聽得鎮上人們為這座古鍾議論紛紛,從家裏走出來。宅院後頭,不遠有一條彎彎曲曲的長堤,是千裏堤。堤上有座河神廟,廟台上有兩棵古柏樹。這座銅鍾就在柏樹底下,戳在地上有兩人高。伸手一敲,嗡嗡地響,伸開臂膀一撞,紋絲不動。

根據老人們傳說,這座鍾是一個有名的工匠鑄造的。鍾上鑄滿了細致的花紋:有獅子滾繡球,有二龍戲珠,有五鳳朝陽,有捐錢人家的姓名住址,還有一幅“大禹治水圖”。鄉村裏人們喜歡這座古鍾,從大堤上走過,總愛站在鍾前仔細看看,伸手摸摸。年代遠了,摸得多了,常摸的地方,鋥明徹亮,如同一麵銅鏡,照得見人影,能映出向晚的霞光,早晨的霧露,雨後的霓虹,也能映出滹沱河上的四季景色。不常摸的地方,如同長了一層綠色的釉子,紫黝黝的。之後,見義勇為的朱老鞏揮著明晃晃的鍘刀片,赤膊上陣保護古鍾,嚴老祥也揮斧助戰。朱老鞏的兒子小虎子深受震撼。群情激憤,馮老蘭的詭計難以得逞,他請來地主嚴老尚調虎離山,騙走了朱、嚴,砸毀了大鍾。

朱老鞏悲憤交加,一下子病了半月,炕上有病人,地下有愁人。小虎子和姐姐天天都趴在炕沿上,哭得淚人兒一般。朱老鞏看孩子們哭得痛切,一時心疼,吐了兩口鮮血,一個支持不住,把腦袋咕咚地磕在炕沿上。他失血過多,一口氣上不來,就把眼睛閉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