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愛國主義的教科書——《紅岩》(1 / 3)

◆作品及作者簡介

《紅岩》的作者是羅廣斌(1924~1967)、楊益言,羅廣斌生於四川成都,楊益言1925年生於四川重慶。1958年,兩人因一段共同的革命經曆攜手合作,撰寫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後在此基礎上寫成的長篇小說《紅岩》,是我國當代文學史上感人的傳世傑作。

作為革命曆史題材的小說,《紅岩》在取材立意上有其引人注目的獨特性。它將國民黨反動派全局上不可挽回的覆滅命運與局部上的氣勢洶洶、凶殘屠殺,整個革命階級的輝煌勝利與革命者個人的壯烈犧牲,交織成貫穿全書的基本線索,構成鮮明強烈的對比,從而使小說獲得了罕見的震撼人心的思想藝術力量。

在情節處理上,它以“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敵我鬥爭為中心,交錯地展現重慶城內的學生運動、地下鬥爭,集中營的獄中鬥爭,以及川北農村的武裝鬥爭,集中展開革命者為保衛山城、迎接解放,挫敗敵人的垂死掙紮而進行的最後決戰,從而真實地表現了這場在特殊背景、特殊環境中進行的特殊鬥爭的艱巨性和複雜性。

《紅岩》被譽為“共產主義的教科書”。這主要在於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組黨的地方領導人和普通共產黨員的英雄形象,刻畫出各具特色的性格特征。此外,《紅岩》人物眾多,頭緒紛繁,沒有一個中心人物或事件貫穿首尾,但全書絲絲有序,章法井然。前十章側重寫獄外的地下鬥爭,後二十章著重寫獄中的鬥爭。前者是引線,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發展。而引起或聯接複雜多樣的鬥爭場麵的,是一些關鍵人物,如江姐與成崗聯係引出兵工廠的鬥爭;江姐調動工作引出川北武裝鬥爭;陳鬆林引出學校風潮和甫誌高的叛變;甫誌高的叛變又導致許雲峰、江姐、成崗、劉思揚等人的被捕和在獄中的聚集;劉思揚的放而又捕,聯接了渣滓洞與白公館的鬥爭等。小說在結構上錯綜交叉,環環相扣,逶迤推進,把複雜的鬥爭與眾多的人物渾然聯結為一體,將一場特殊的鬥爭生活描寫得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作品內容梗概

1948年,重慶大學的學生運動和長江兵工廠的工人運動正在蓬勃發展,敵我鬥爭正處在短兵相接的嚴重時刻,中共重慶市委委員許雲峰聯絡地下黨員成崗、江雪琴(江姐),決定出版一種群眾性的宣傳刊物,取名《挺進報》。《挺進報》一出刊就深得人心,廣為流傳。有時也通過“沙坪書店”在工人學生中傳送。這就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

與此同時,許雲峰還領導了一個備用聯絡站——“沙坪書店”。這家書店是在沙坪壩正街上新開的,書店暫時還很小,賣些普通的書刊雜誌,附帶收購、寄賣各種舊教科書,顧客多是附近大、中學校的學生。店員是個圓圓臉的小夥子,十八九歲,矮篤篤的,長得很結實。他是從修配廠調出來的陳鬆林。離廠以後,便沒有回去過,誰也不知道他當了店員。初幹這樣的工作,他不習慣。脫離了廠裏火熱的鬥爭,更感到分外寂寞。他很關心炮廠的情況,卻又無法打聽,也不能隨便去打聽。偏偏這書店還隻是一處備用的聯絡站,老許一次也沒有來過,所以他心裏總感到自己給黨做的工作太少。

書店是甫誌高領導的,他仍舊在銀行作會計主任,兼任書店經理。最近,他常到書店來,幫助業務不熟的陳鬆林。他的領導很得體,而且經驗豐富,辦法又多,很快就博得陳鬆林對他的尊敬和信賴。陳鬆林在這裏沒有熟人,每到星期一,書店停業休假,他就到附近的重慶大學去。甫誌高叫他送些上海、香港出版的刊物,給一個名叫華為的學生。於是,他和華為成了每周都見麵的朋友。

就在這時,因工作需要,江姐被調到川北華鎣山遊擊隊去工作。在城門口,她發現城門上懸掛著被敵人殺害的自己的丈夫——華鎣山遊擊隊政委彭鬆濤的頭顱,把揪心的痛苦和徹骨的仇恨深埋在心底,她堅毅地向遊擊隊駐地走去。山上,遊擊隊在雙槍老太婆的領導下,準備和敵人作拚死鬥爭,為死難烈士報仇。這使江姐感到很大欣慰。

重慶老街32號,是國民黨西南長官公署第二處所所在地。它名為“慈居”,實際上是個殺人魔窟。新任處長徐鵬飛是能指揮軍、警、憲、特人員的老牌特務。這次他下定決心,要把重慶黨的地下組織一網打盡,斬草除根。首先打擊的目標就是“沙坪書店”。私心很重的書店負責人甫誌高,不顧許雲峰的提醒和教育,違反紀律私自回家,結果被特務們綁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