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莫紮特全家乘坐公共馬車在德國、法國、英國和荷蘭旅行了三年。每到有公爵或王子掌管宮廷的地方,他們都停下來開音樂會。那些貴族夫人們對這個小男孩寵愛得這樣厲害,以致父親給一位朋友寫信說:他真希望她們給這孩子的金幣像她們給他的親吻一樣多。一位英國評論家寫道:“這個孩子出於本能懂得的音樂比許多大教堂教師鑽研了一輩子所學的還多。”
當莫紮特全家回到薩爾茲堡的時候,他們帶的許多有裝飾圖案的精細紡織品、披巾、綢緞、鼻煙盒、戒指和其他禮物足夠開一個鋪子。但他們卻沒有多少錢,他們在音樂會上掙來的錢都在旅途中花光了。莫紮特的父親意識到:假如讓這孩子在薩爾茲堡呆得太長,他很快會被世人忘記。
於是他又計劃了一次旅行演出。這次是去意大利,一個當時在音樂上非常重要的國家。那時,意大利每個城市都有歌劇院,它的歌劇作曲家和歌唱家到全世界都很吃香。父親認為假如莫紮特能夠在意大利贏得名譽的話,他在世上的道路就容易走了。
父子二人開始了在意大利各城市的旅行演出,自始至終都是一樣的勝利凱旋。富有的夫人們把各種禮物傾瀉到他身上,人們委托他為米蘭的大歌劇院寫歌劇。在拿波裏,他的演奏使單純的老百姓吃驚得以為他的鑽石戒指一定有魔術,要求把它脫下來看看。在羅馬,他們在複活節的前一周到西斯廷大教堂去聽一個聖樂作品《主啊,憐憫我們吧》。這是一首非常珍貴的樂譜,合唱班對它戒備森嚴,從來都不準許別人抄下來。可莫紮特聽了一遍之後,僅憑記憶就把它寫出來了。從此,這首“絕密的聖歌”再也沒有什麼神秘性了。莫紮特的才華折服了教皇。教皇立即賜給了他一個爵位。十幾歲的神童成了“莫紮特爵士”。
之後,莫紮特醉心於作曲,樂評家們評價他的音樂“清麗而富有詩意,具有天籟般的魅力”。
1773年,莫紮特任薩爾茲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因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
莫紮特自幼便患有猩紅熱等病症,一生又飽受貧困煎熬,瘦弱的身體因抗拒不過因腎病引起的尿毒症侵襲而與世長辭,年僅三十五歲。雖然他屢受窮苦和謠言困擾,難得的是他從不把悲哀寫進音樂中,留給人們的,都是生氣蓬勃、活潑明快、美妙動人的旋律與節奏。
莫紮特死後,被草草掩埋,以致事後人們竟然找不到他的安息之處。但後人把他的出生地命名為“莫紮特市”,足可以看出世人對他的一種崇敬和追懷了!
●勤勞多才的音樂大師貝多芬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一生隻活了五十七歲,可他卻給人類留下了三千多首輝煌的音樂作品,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有人說這完全出自於他的天才,但從他創作的實踐來看,他的多才和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音樂園辛勤耕耘的結果。
貝多芬是一位勤勞和具有堅強毅力的人。他的作曲是極其辛苦的。他落筆十分慎重,每個音符都要反複斟酌才定下來,而寫好以後還要一改再改,往往一個樂章的開頭就譜寫了六種全然不同的草稿。有一部歌劇中的一段獨唱,他甚至前後寫了十八稿,直到滿意為止。
貝多芬晚年,受到耳聾、貧窮、孤獨的折磨,但這些困難始終壓不垮他對崇高、完美的音樂創作的追求。在極其艱苦的環境裏,他廢寢忘食地工作著。
一天,他清早起身,開始了一首樂曲的創作,慢慢沉醉其中。到了中午,音樂思緒忽然遇到了障礙,怎麼寫都不理想,他便穿上了破大衣,帶上草稿紙,去外麵尋找靈感。
天下起了小雨,雨水順著頭發流進了衣領他也毫無感覺。他在雨中毫無目的地走著、走著,有時突然停下,用腳打著拍子,嘴裏哼唱著。他不知走了多遠,竟然來到了維也納的郊外。
一個警察見他破衣蓬頭,目光呆滯,嘴裏在哼唱著什麼,起了疑心。他走上前問貝多芬道:“先生,您要到哪兒去?”貝多芬毫無反應,還是沉醉在他的樂曲創作中。結果,他被當成流浪漢帶到了警察局。
局長耐心地盤問他,貝多芬卻答非所問,後來幹脆不理,繼續他的音樂構思。
有一位聽過貝多芬演奏的警察告訴局長,這人可能是貝多芬。“貝多芬,名字很熟啊,他是幹什麼的?”局長問。“是大音樂家,經常出入宮廷,連太子都曾向他學過音樂呢。”那警察回答道。
局長感到事情有點兒嚴重了,但這個人到底是不是貝多芬呢?誰也吃不準。還是局長想出個主意,讓一名警察馬上去請一位音樂家來認領。
音樂家來後,把貝多芬領走了。臨走時,警察局長說了許多道歉的話,貝多芬也不難為他們,隻是怪他們影響了他的構思。
看著貝多芬離去的身影,人們不禁為這位音樂大師刻苦忘我的創作精神而深深感動,並產生了對他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