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貝爾又專程趕到華盛頓向當時美國威望很高的大物理學家約瑟夫·亨利請教。亨利聽了貝爾的設想後,對貝爾說:“你有一個很了不起的設想,小夥子努力幹吧!”
“可是,先生,在製作方麵還有很多困難,而更困難的是我不懂電學。”
“掌握它!”這位大科學家鼓勵貝爾說。
“掌握它!”這句話從此成了貝爾的座右銘,極大地鼓舞了貝爾走向成功的信心。
從此,貝爾專心致誌地研究起電學來,業餘時間幾乎全部用在了電學的研究上,很快他便掌握了所需的電學和聲學知識。1873年貝爾辭去波士頓大學語音學教授的職務,租了近郊公寓的一間破舊擁擠的小屋,開始正式地搞起實驗來。兩年中,他和助手進行了無數次的實驗,經曆了數不清的挫折、磨難和失敗。
據說,終於有一天,他和他的助手分別在兩個房間裏準備做對話實驗。貝爾不小心把桌子上的硫酸弄翻了,結果硫酸撒在了他的腿上,不僅燒壞了貝爾的褲子,同時也把他的大腿燒得火辣辣的。燒疼了的貝爾忍不住叫了起來:“華特生,快過來,我遇到麻煩了!”隔壁房間正拿著聽筒和對話筒的華特生清楚地聽到了貝爾的喊叫,他也高興地叫了起來;“我聽到了,貝爾先生!”就這樣,電話終於被貝爾發明出來了。
不過早期的貝爾電話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送話器中電流很小,受電阻的作用而衰減很快,所以無法將聲音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去。後來愛迪生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送話器之間加了一對線圈,從而克服了電流的迅速衰減,但貝爾電話的缺點並不影響貝爾發明電話的功績。他還有一個重要貢獻是製造了助聽器,給耳聾病人帶來了聽到聲音的可能。
●生理學家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俄國生理學家,條件反射學的創始人。
1940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巴甫洛夫從小就非常熱愛勞動。在他小時候有這麼一段故事。有一次,巴甫洛夫和弟弟米加約好去園子裏種樹,弟弟非常高興,他搶先找到一棵蘋果樹苗,蹦蹦跳跳地走了。巴甫洛夫趕緊拿起一把錚亮的鐵鍁緊跟在後麵。
兩人來到園子裏,向四周看了看,把這棵蘋果樹種在哪裏呢?
“就種在這裏吧!”弟弟指了指腳下這塊空地對巴甫洛夫說。
“好吧!”說完,巴甫洛夫脫去外衣,舉起鐵鍁挖起土來。
土層很硬,巴甫洛夫憋足了勁兒,拚命地用腳蹬鐵鍁,費了很大的勁兒,才挖了一個很小的坑。
弟弟看到巴甫洛夫滿臉通紅,渾身是汗,實在過意不去,就從哥哥手中接過鐵鍁,也學著挖起坑來。不多一會兒,他就幹得氣喘籲籲,雙手通紅了。
坑漸漸地擴大,兄弟倆幹勁兒十足。當他們正要把蘋果樹栽下去的時候,爸爸從屋裏跑出來了。
他看著地上兄弟倆挖出的土坑,讚揚兄弟倆是愛勞動的好孩子。可是,緊接著父親又搖了搖頭,指著園子裏的一塊突出的高地對兄弟倆說:“你們看,那兒地勢高,這裏地勢低,一下雨,這裏就會積水,蘋果樹不就要被水淹死嗎?”
巴甫洛夫心想:“對啊,剛才我們怎麼沒想到呢?”
弟弟米加聽了爸爸的話,看看自己通紅的雙手,小嘴一噘,扔掉鐵鍁不高興地走開了。
巴甫洛夫並不灰心,他又拿起鐵鍁,填掉了剛挖好的土坑,擦了擦頭上的汗水,跟著爸爸在高地上挑選了一塊空地,重新挖起來。
手上磨出了水泡,稍一用勁兒就鑽心地疼。可是巴甫洛夫咬緊牙關不停地挖。坑挖好了,把樹苗栽上,他又打來滿滿一桶水,小心地澆在樹根周圍,這才高高興興地扛起鐵鍁回家了。
巴甫洛夫從小養成的愛勞動的習慣,一直保持到晚年。一到暑假,他總要回到鄉下耕種自己的菜園。國內戰爭年代,他在實驗室周圍的空地上種菜,自力更生地解決了吃菜的困難。由於從勞動中獲得了樂趣,所以他常說:“我不知道我究竟當什麼樣的人才好,農民、司爐工,或是科學家。”
●飛行者萊特兄弟
萊特兄弟,美國飛機發明家。哥哥威爾伯·萊特,弟弟奧維爾·萊特。
1877年冬天,一場大雪降在美國的代頓地區,城郊的山岡上到處是白茫茫一片。一群孩子來到堆著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著自製的爬犁飛快地向下滑去。山坡上頓時響起陣陣笑聲。
在他們旁邊,有兩個男孩兒靜靜地站著,眼睜睜地看著歡快的爬犁從上而下劃過。大一點兒的男孩兒歎道:“嗨!要是我們也有一架爬犁該多好啊!”
另一個孩子撅著嘴說道:“誰叫我們的爸爸總不在家呢!”他靈機一動,又接著說道:“哥哥,我們自己動手做吧!”被稱做哥哥的男孩一聽,頓時笑了起來,愉快地說道:“對呀!我們自己也可以做。走,奧維爾,我們回去!”於是,兩個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裏飛快地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