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外國篇(中)(4)(2 / 3)

●兩次諾貝爾獎得主居裏夫人

在世界科學史上,居裏夫人是一個永遠不朽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居裏夫人原名瑪麗亞·斯可羅多夫斯卡,出生於波蘭華沙。她是家裏五個子女中最小的。她的父親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學數理教師,媽媽也是中學教員。瑪麗亞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媽媽得了嚴重的傳染病,是姐姐照顧她長大的。後來,媽媽和姐姐在她不滿十歲時就相繼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滿了艱難。這樣的生活環境不僅培養了她獨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從小就磨煉出了非常堅強的性格。

瑪麗亞從小學習就非常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出一種頑強的進取精神。從上小學開始,她每門功課都考第一。

一次,瑪麗亞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麵前唱歌、跳舞、做遊戲。她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姐姐和同學想試探她一下。她們悄悄地在瑪麗亞身後搭起幾張凳子,隻要瑪麗亞一動,凳子就會倒下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瑪麗亞讀完了一本書,凳子仍然豎在那兒。從此姐姐和同學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瑪麗亞一樣專心讀書,認真學習。

十五歲時,瑪麗亞就以獲得金獎章的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她的父親曾在聖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父親對科學知識如饑似渴的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也深深地薰陶著小瑪麗亞。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後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麵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瑪麗亞的姐姐也想到巴黎學醫,但因學費無著,而不能成行。瑪麗亞為了資助姐姐到巴黎去上學,她暫停自己的學業,整整當了六年的家庭教師。直到她的姐姐學業結束有了工作以後,她自己才來到巴黎最著名的法蘭西共和國大學理學院讀書。

上大學以後,瑪麗亞更成為一個節儉樸實、刻苦努力的學生。上物理課時她永遠坐在第一排,全神貫注地聽好每一節課,課後便跑到圖書館去,直到晚上十點圖書館關門時才離開。瑪麗亞在巴黎求學期間的生活是極端貧困的,當她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一項六百盧布的獎學金時,她卻把這筆款全部退回,並請求基金委員會用於獎勵其他學業優異、生活困難的同學。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的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不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後,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三十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1895年,瑪麗與教師比埃爾·居裏結婚,婚後,人們都尊敬地稱呼她居裏夫人。

從1896年開始,居裏夫婦共同研究起了放射性元素。居裏夫人發現釷(Th)也具有放射性,於是居裏夫婦努力尋找,終於在1898年宣布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鐳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對於促進科學理論的發展和在實際中的應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於居裏夫婦的驚人發現,1903年12月,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幸的是,1906年,她的丈夫比埃爾·居裏被飛馳的馬車奪去了生命。意誌堅強的居裏夫人並沒有被失去丈夫的噩耗所嚇倒,仍然繼續頑強地研究放射性元素,並於1911年獨自一人完成了“鐳”的分離。瑞典皇家科學院也因此而向她頒發了諾貝爾化學獎。她因此而成為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

●把不幸當作大學的作家高爾基

高爾基,著名作家,1868年生,前蘇聯人。列寧稱他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是無產階級藝術權威。

高爾基誕生在俄羅斯諾夫哥羅德城一個木工家庭。諾夫歌羅德城位於伏爾加河與奧卡河交彙處,地處波羅的海至中亞地區的大伏爾加水道上,交通很發達。高爾基的童年生活很不幸。他還不滿五歲,風趣、年輕能幹的父親突然染上了霍亂,一病不起,竟丟下他的獨生子高爾基和孩子的媽媽離開了人世。高爾基從此結束了幼年的幸福生活,隨之而來的便是貧困、痛苦和屈辱的歲月。他先後當過學徒、搬運工、守夜人、麵包師等,曾流浪俄國各地。他曆經磨難,飽受辛酸。

父親死後,母親隻好帶著年幼的高爾基來到外祖父家裏。不幸的是外祖父家又遭受了火災,日子變得十分艱難。外祖父暴躁成性,兩個舅舅也經常胡作非為。不久,小高爾基因受到舅舅的捉弄而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外祖母和母親心如刀絞,非常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