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外國篇(下)(1)(2 / 3)

還有一次,卡耐基在幫母親摘取櫻花的種子時,突然哭泣起來。他母親問:“你為什麼哭?”他邊哭邊答:“我擔心自己會不會像這種子一樣,被活活埋在泥土裏。”

兒時的卡耐基,擔驚受怕的事情真的不少:下雷雨時,擔心會不會被雷打死;年景不好時擔心以後有沒有食物充饑;還擔心死後會不會下地獄。

稍大以後更加胡思亂想:想自己的衣著、舉止會不會被女孩子取笑,擔心沒有女孩子願意嫁給他。

卡耐基十六歲時,就得在自家的農場裏幹很多的活。每天早晨,他騎馬進城上學,放學後便急匆匆地騎馬趕回家裏,擠牛奶、修剪樹木、收拾殘湯剩飯喂豬……在學校裏,瘦弱、蒼白的卡耐基永遠穿著一件破舊而不合身的夾克,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有一次上數學課時,卡耐基被老師叫到黑板前解答問題。他剛走上講台,就聽見身後爆發出一陣哄堂大笑。下課後才明白同學們笑話池的原因。班上一名搗蛋鬼坐在他背後,在他的破夾克的裂縫處插了一朵玫瑰花,還在旁邊貼了一張字條,寫著:“我愛你,瑞德·傑克先生。”在英語中,瑞德·傑克與破夾克是諧音詞。卡耐基非常難受。回家後他對母親說:“同學們老是笑話我穿的破衣服,我不能集中精力聽課。”母親說道:“你為什麼不想辦法讓他們因佩服你而尊敬你呢?不必傷心,今年秋季,我一定給你買套新衣服。”

卡耐基在童年時代受到他母親很大影響。母親生性樂觀,百折不撓。一次大水災,洪水衝出了河堤,把農場的所有農作物衝得不見了蹤影。父親用絕望的聲音喊道:“上帝,你為什麼老是和我過不去?我什麼時候才能走出困境!”而母親卻十分鎮靜,她哼唱著歌曲,將家園重新收拾好。

卡耐基的母親對他寄予厚望,一直鼓勵他好好讀書,希望他將來做一名傳教士,或做一名教員。

1904年,卡耐基高中畢業後就讀於密蘇裏州華倫斯堡州立師範學院。這時,家裏已把農場賣掉,遷到學院附近。卡耐基負擔不起市鎮上的生活費用,就住在家裏,每天騎馬到學校去上課。他是全校600名學生中五六個住不起市鎮的學生之一。他雖然得到全額獎學金,但還必須四處打工,以彌補學費的不足。卡耐基發現,學院辯論會及演說賽非常吸引人,優勝者的名字不但廣為人知,而且還被視為學院的英雄人物。這是一個成名和成功的最好機會。

但他沒有演說的天賦,參加了十二次比賽,屢戰屢敗。

失敗的經曆讓卡耐基覺得自己很差勁,他灰心失望甚至想到過自殺。但最終卡耐基經受住了失敗的打擊,發奮振作,重新挑戰自我。

1906年,戴爾·卡耐基一篇以《童年的記憶》為題的演說,獲得了勒伯第青年演說家獎。這是他第一次成功嚐試,這份講稿至今還存在瓦倫斯堡州立師範學院的校誌裏。

這次獲勝,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非同小可的影響。

他在後來的回憶中不無自豪地說:“我雖然經曆了十二次失敗,但最後終於贏得了辯論比賽。更為激勵我的是,我訓練出來的男學生贏了公眾演說賽,女學生也獲得了朗讀比賽的冠軍。從那一天起,我就知道我該走怎樣的路了……”1908年,卡耐基仍舊很貧窮,但與兩年前進入師範學院時已有天壤之別了。他成了全院的風雲人物,在各種場合的演講賽中大出風頭。全院的師生對他刮目相看,但他並不滿足於此,他開始走出學院去擴大自己演講的影響了。

現在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在認真地探討卡耐基的教學課程,但他們應該明白:卡耐基自己的經曆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

●在沙坑裏作畫的少年畢加索

畢加索,著名繪畫大師,1881年生,西班牙人。他一生留下的油畫1800幅,版畫三萬件,素描7000幅,被稱為“美術界的愛因斯坦”。

畢加索的父親是一位畫家,但繪畫收入微薄,他還得去一家工藝學校任職,以養活家人。他曾擔任地方美術館的館長。

畢加索的母親,嬌小美麗,聰明過人。

後人研究畢加索的父係祖先,發現他們都具有熱愛藝術、篤信宗教、意誌堅定、百折不撓等性格特點。這些可貴的美德和優點,無一例外地通過遺傳基因傳遞給了畢加索。

父親雖然在繪畫創作上缺乏建樹,但他教育畢加索學畫,卻是絕對的成功。他想出各種方法,巧妙地製作了眾多的形象模型,以引起兒子學畫的興趣。父親還把小畢加索領到戶外,讓他在廣場上專供兒童遊戲的沙坑裏作畫。這樣,畢加索從小就把繪畫當成一種好玩的遊戲,從來未曾厭倦過。

在小畢加索曾經作畫的梅爾賽廣場,有著無數溫順美麗的鴿子。這種可愛的小動物,深深刻印在畢加索少年時期的記憶中,成為他日後創作的素材與靈感的源泉之一。

父親對畢加索進行了嚴格的基本功訓練,其中包括素描、肖像畫等,因此畢加索自幼形成了很強的臨摹能力,為他日後成為一代繪畫大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