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著有《超越自卑》、《生活對你應有的意義》、《理解人性》等)對自卑心理有著深刻的研究。
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郊區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條件並沒有給他帶來快樂的童年。在他的記憶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與多災多難的。他自己曾說他的童年生活籠罩著對死的恐懼和對自己的虛弱而感到的憤怒。
阿德勒認為與生俱來的自卑感激起了奮發而起的願望。他說,我們在童年得到自卑的情感,然後我們建立起一種生活方式以補償這種情感並成為命運的主人。生活方式包括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追求生活目標時所采取的獨特行動。
阿德勒的一生,是充滿了與自卑抗爭的成功的一生,他堅信自卑感自人一出生便如影隨形。因此,通過自身的尋求優越與對他人的觀察,阿德勒為人類自卑心理學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本書緊隨時代潮流,采用互聯網微博經典形式,展開對阿德勒超越自卑的探討。本書從六大方麵19個點,並附以通俗易懂的社會案例,將如何走出自卑的建議呈閱紙上。書中采用了阿德勒的經典名言,加以適當的解析,文章的最後更有廣大網友對生活的見解之語,使讀者對人生的概念以及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人的一生不能說漫長也不能說太短,但真正對人產生深刻影響的關鍵時期就那麼幾個,其中童年經曆的影響尤深。心理科學的研究已證實,不少心理問題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結,自卑作為一種消極的心態也不例外。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過低,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過低評價自己,產生自卑心理。對自我形象不認同,覺得自己長得不好。或者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進入大學後的優越感降低甚至沒有了,自己沒有贏得別人尊重的本錢,於是產生了極強的失落感,原有的優越感一下子就成自卑感。
常言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優點,我們應該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優點,但也不忌諱自己的缺點,沒有缺點優點也能以浮出水麵。這樣就能正確地與人比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處時,也能看到自己如人之處或過人之處。